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英特爾的「面子工程」能走多遠?

2025.09.26 20:00 博客 林暉

繼美國聯邦政府斥資89億美元入股、英偉達豪擲50億美元投資後,市場再傳蘋果有意入股的消息,使英特爾總計獲得159億美元資金注入。這股由政府主導、企業跟進的「拯救潮」,表面上看來是對美國本土芯片製造業的強力支持,實則凸顯了一個深層危機:在市場邏輯與技術現實面前,政治意志與「國家面子」是否真能逆轉一家企業的命運?

這場對英特爾的集體「硬捧」,早已超越單純商業行為,演變為一場典型的「面子工程」。自特朗普首任以來,美國便致力推動本土半導體回流,以抗衡台積電等亞洲供應鏈的壟斷地位。拜登政府延續此政策,透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提供補貼,試圖重建美國在先進製程上的主導權。然而,當政策目標過度聚焦於「扶植象徵性龍頭」,而非培育健康的產業生態時,便容易淪為資源錯配的政治表演。

英特爾正是這一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危險的實驗品。儘管資金不斷湧入,其技術落後的事實卻無可掩飾。高通執行長艾蒙(Cristiano Amon)直言不諱:「目前英特爾的製程還不足以成為合作夥伴。」這句話如一盆冷水,澆熄了所有因政府注資而燃起的樂觀情緒。更諷刺的是,即便同為美國企業,高通仍選擇將訂單交給台積電與三星——市場用腳投票,勝過千言萬語。

值得深思的是,這些接連而至的投資,有多少出於真實戰略需求,又有多少僅是「給政府面子」?英偉達CEO黃仁勳雖宣稱與英特爾的合作是「歷史性融合」,但細究內容,卻充滿保留:英偉達並未讓英特爾代工其核心GPU芯片,僅同意由英特爾生產整合自家GPU的小型SoC,或為其數據中心定制x86 CPU。換言之,這更像是一種技術展示與政治站台,而非真正信任其製造能力。

國家扶持扭曲市場機制

同樣地,若蘋果最終決定投資英特爾,也極可能出於分散供應鏈風險的考量,而非相信其能在短期內追上台積電的3納米乃至2納米製程。畢竟,蘋果已率先包下台積電2026年首批2奈米產能,顯示其對技術領先的執著未曾動搖。

事實上,台積電的市場地位正持續鞏固。根據TrendForce最新統計,台積電第二季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已突破70.2%,逼近四分之三的絕對壟斷地位。相較之下,三星市佔下滑,而英特爾代工(IFS)即便獲得龐大補貼,仍難以吸引重量級客戶下單。沒有實際訂單支撐的「先進製程」,不過是空中樓閣。

問題的核心在於:半導體產業競爭,本質上是技術、效率與規模的長期賽跑,而非一次性的資金挹注所能扭轉。英特爾過去十年在製程推進上的多次延誤,已導致客戶流失、人才外流與信心崩解。如今即便有政府背書、企業捧場,若無法在良率、功耗與效能上證明自己,再多的錢也只是延緩衰亡的止痛劑。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國家隊式」的扶持模式,可能扭曲市場機制,擠壓更具潛力的新創企業與中小廠商資源。與其將數百億美元集中於一家歷史包袱沉重的舊巨人,不如投資於材料創新、封裝技術與下一代半導體研發,方能真正提升美國整體產業競爭力。

原圖:新華社圖片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