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正在收集公眾意見,如何「搶人才」必然成為焦點之一,特區政府甚至成立「人才服務辦公室」以服務來港人才,但積極與國家爭搶人才的同時,香港又為本地的人才培育做了什麼?
7月的放榜季,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放榜,全港至少有30名狀元。香港文憑試(DSE)的榜單內也有16名新科狀元,當中過半狀元紛紛表示將投身醫科,準備赴海外留學地也不在少數,一個數據說明了答案!社會菁英一面倒的職業選擇,其實折射出香港社會在就業價值觀、高等教育長期存在的深層問題。
文憑試放榜前有官員呼籲學生選科要多元化,更聲言若有狀元投身廚師行業,便是職業多元化成功之時。官員或是一番好意,但她高官厚祿,其夫君也是杏林高手,難免令人有高高離地的「喜劇」感覺。官員口中的職業多元化,意味著社會上每個工作崗位都有理想的發展前途,也都有令人滿意的收入水平,這幾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狀態,但明顯今日的香港遠遠不是。
為何大部分的本地優秀畢業生傳統以來都爭先進入醫學、法學、商學等科目?無他,因為這些科目意味著有更好的未來,更好的未來意味著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可以有更高的收入,擁有更受尊重的社會地位。當傳媒經常討論所謂「月球醫生」甚至「星球醫生」,也就是一個月甚至只需要一個星期就可以創造超過100萬港元高收入的醫生群體。這些新聞老是常出現,等於在社會上塑造一個「一切向錢看」的沉重價值觀枷鎖,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鼓勵人才脫離現實去空談職業多元化,豈不荒唐?
與其用口號鼓勵學生,政府更應該透過具體的政策改革來調整香港未來的經濟結構以及就業市場,才可以人盡其才,更不會楚才晉用。現有的香港經濟結構,仍以金融及相關的專業服務業為主,但畢竟不是所有香港畢業生都可以在經濟、金融、高端專業服務方面發光發亮。擁有其他專長的人才有沒有同等的發展機會?這也許才是不少狀元負笈海外的真正原因。
政府高調搶人才,但除了有大量內地人才來港之外,國際人才為何不願來港?又是另外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另外,除了留住「搶來」的人才,那又該怎樣培育本地的人才?政府需防顧此失彼。
雖然,特區政府已經意識到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十四五」規劃也已經明確指出香港要積極發展國際金融、國際創新科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航運、國際貿易、航空、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等八大中心。目標同方向都有了,關鍵要看特區班子怎樣具體落實。近年孫東局長積極推動創科經濟,成績是有目共睹,但其他方面的進度同樣值得期待,要令到新一代年輕人都有多元化就業的機會,香港的經濟結構多元化不能夠繼續停留在口號同規劃階段。
香港人才缺失的另一個關鍵,在於高等院校過度追逐國際排名,忽略了本土相關的研究,因此被批評「排名一流,實質貢獻卻不入流」。例如香港的社會學者大量研究英美社會議題,但較少觸及香港社會發展的課題,法律學院也主要培養執業律師,比較少研究基本法、中國憲法同普通法之間的衝突同關係,主要因為本地的課題不受國際學術期刊的關注,但爭取國際學術曝光的機會成為各間大學的主要目標。但對於香港,這些課題的研究才是對香港發展最有價值。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多加鼓勵同引導。
香港要進步,離不開人才的貢獻,人才的發揮離不開合適的舞台。善用熟悉香港的本地人才相比起所謂的對外搶人才,更加是保證香港改革成功的關鍵。每一次的文憑試放榜都顯示,香港不缺乏人才的種子,缺乏的是培育人才持續成長的土壤,以及讓人才發揮的舞台。改革高等教育配合社會發展需要,推動經濟改革,落實多元發展,已經成為香港「由治及興」新階段的最大挑戰。
原圖:星島日報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