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的緊湊節奏中,寵物的角色正悄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幾何時,貓以捉鼠為天職,狗以看家護院為己任,而時至今日,它們已悄然轉變角色,化身為被我們稱作「毛孩」的親密夥伴,陪伴在寵主身旁。寵物,早已不只是家中的動物,更成為了不少寵主情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溯香港的寵物文化發展史,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這股養寵潮流便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經過數十年的演變,寵物在港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依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6號報告書」,在2018年,香港大約有24萬個家庭投身養寵行列,所飼養的貓狗總數量約達40萬隻。疫情期間,人們長時間居家,對於情感陪伴的渴望日益強烈,相信寵物的數量更是大幅增長。
不可否認,寵物給寵主帶來的正面效應是多方面的。在精神層面,寵物不僅能時刻陪伴在寵主身邊,成為其心靈上的寄託,還能有效紓解生活中的重重壓力,為平淡日常增添諸多樂趣。與此同時,寵物更可充當極佳的社交媒介,協助寵主輕鬆拓展社交圈子,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身體健康方面,養寵也功不可沒。每日定時遛狗,不僅讓寵物得到了充足的活動,主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戶外活動量,促進了新陳代謝,強化了身體素質。有研究表明,與寵物互動能夠降低人體的血壓和心率,增強免疫力,有效維護身體健康。因此,現時有不少「老友記」都會飼養寵物。
此外,寵物行業的興起,更是極大地推動了寵物經濟的蓬勃發展。從琳琅滿目的寵物食品、各種各樣的寵物用品,到專業的寵物醫療、精緻的寵物美容等,一條完整而龐大的產業鏈已然形成。寵物商店遍佈大街小巷,寵物相關服務日趨多元化,寵物醫院的數量也在不斷攀升,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還為香港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研究組在2023年就曾提出研究數據,指2005年本港寵物數目(猫狗)約297100,而獸醫人數僅361人,獸醫和寵物的比例為1:823。而到2018年約有242 000個住户在家中飼養合共405 200隻貓狗,佔全港所有住户數目的9.4%,而該年的獸醫有988人,獸醫與寵物比例為1:410,遠較一些先進地方為高,到2023年約有1100名獸醫及200間獸醫診所在本港營運。
然而,在香港寵物文化蓬勃發展的表象之下,現行的一些政策和法例卻成為了構建人寵共融社會的障礙。在交通方面,受制於法例規定,大多數公共交通工具都將寵物拒之門外。這就使得養寵物的人士在帶寵物去看獸醫、外出旅行時遭遇重重困難,極大程度地限制了他們的出行自由。食肆方面同樣如此,寵物被禁止進入,導致主人難以與寵物共享外出用餐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寵物入境檢疫時間過長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長達數月的檢疫期,不僅給寵物主人帶來了時間和精力上的消耗,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這一情況間接導致非法走私寵物的現象猖獗,不僅威脅寵物的生命健康,也給公共衛生安全埋下了隱患。
相反,僅一河之隔的內地在寵物友好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高鐵及機場等公共交通場所已陸續開放允許符合條件的寵物進入。其實在香港,立法會每年也有不少議員關注寵物相關問題,積極推動政策改革,筆者亦是其中之一。筆者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理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推動寵物友善政策的改革與放寬。政府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制定出既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又能保障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寵物管理辦法。例如,在公共交通上劃定專門的寵物乘車區域,要求主人做好寵物的安全防護,鼓勵食肆開設寵物友好區域,滿足人們與寵物共同用餐的需求,同時,優化寵物入境檢疫流程,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前提下,縮短檢疫時間。
最後,放寬寵物限制,構建人寵共融社會,不僅是對寵物權益的尊重,更是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承接之前的進步下再總結經驗,順應時代步伐,適度放寬相關政策,全方位打造香港成為寵物友善、人寵和諧共融的城市,使市民與「毛孩」皆能共享香港的美好。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執委、新界社團聯會副會長 李世榮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