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不謀萬世全域 不足謀一時一域

2025.04.12 16:00 博客 曾財安

表面上看來,香港特區應該在此次的中美貿易關稅大戰中與國家同仇敵愾,共同進退。不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特區政府在大戰的最初階段便迅速宣布,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不會跟隨國家的反擊措施,只是猛烈批評美國的蠻行,同時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指美國有關做法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無視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地區的地位。

特區政府這個看似任人拿捏的行為引發了香港輿論意見相反的爭論,有人說香港應該與國家並肩作戰,跟隨國家作出還擊,不能只是「向錢看」;也有人的看法南轅北轍,認為香港作為自由港,不會對美國採取反制措施,作為做生意的地方,香港最重要是政策清晰、穩定與保持確切性。其實,兩種不同的意見都著理,都是著眼於愛國,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個面,核心價值一樣,只是角度有差異。

清末民初經史學家陳澹然指出,「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大意是,不能長遠地考慮問題的人,沒有能力謀劃好眼前的事情;不能把握好全面局勢的人,在謀劃局部問題時也會出現偏差。本港的全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名字清晰地顯示全域是中國,一域是香港,沒有本末倒置的餘地。故此,謀劃香港的事情,一定要從有利於國家大勢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時,不能只盯著香港眼前的得失,而是要著眼於國家的長遠戰略佈局。這次香港特區政府沒有跟隨國家加入關稅大戰,對美國貨品加徵關稅,如果我們根據上述智慧這個高度去看,脈絡就會赫然分明。

回歸時,國家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允許香港保留原來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50年不變,這裡面當然有基於歷史與當時現實的考慮,但也是因為於一段很長的時間裡,這樣的格局在政治、經濟、貿易、金融等方面對國家的改革開放有重大好處,情況與新中國成立時有能力卻沒有即時收回香港與澳門有點類似。《孫子兵法》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在戰爭中,掌握兵權的將帥不可以基於情緒行動,而是考慮利,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利是國家的利,有國才有家,利於國家的,就一定會利於香港。

國家近年來發展迅速,經濟飛躍,早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掌握聯合國工業製造大中小分項的全部,國力充沛實力雄厚,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2023年,中國香港的GDP是3 820.55億美元,世界排行第41,中國大陸的則為17萬7千億美元,世界排行第二,是香港的40多倍。換句話說,香港GDP總量只有大陸的2.15%左右,如此規模的經濟總量,在如今面對世界第一,GDP為27萬億美元以上(香港的70多倍)的美國,直接參戰,能幫國家多少忙?對全域有多大影響?可能有人說,直接參戰,就能顯示香港人的愛國之心,起碼在精神上是振奮的。

如果把兵力全集中在一起,等於是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假如一旦出現不如意的情況,那就非常被動。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調遣,香港此時按兵不動,對大局幾乎沒有影響,但卻能氣沉丹田,靜待國家勝利時刻的來臨。香港的四個主要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以普通法運作自由港百多年,信用與穩定昭著,與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建立了根基深厚的生意往來關係,在很多方面實在是具備了內地城市所沒有的優點。國家的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設立在香港,三分之二的對內和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大部分金融投資,都是通過香港進行,就是其中的一個最好說明。

著眼未來,一旦美國霸權如我們所謀劃那樣在不久的將來崩塌,香港就能在國家建立全球多邊經濟秩序裡發揮無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如果香港此時加入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關稅戰,上述的百年信譽極有可能瞬間毀滅,情況就像瑞士的幾百年中立國信譽在參加對俄制裁中完全崩塌一樣。這樣的話,就算美國霸權倒下,戰後重建信譽也並非一朝一夕能畢全功,對國家的長遠利益沒有半點好處。權衡利害得失,恐怕這就是中央與特區政府「不合於利而止」的終極考慮。

1927年9月「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主席聚攏了約1500名敗兵,於湘贛邊界的文家市里仁小學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今後的行動方向。起義部隊中包括師長與團長等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按照中共黨中央的原來計畫,再度出擊攻取長沙,唯獨毛主席獨排眾議,主張退上井岡山。當時,絕大部分人都有情緒,認為大不了壯烈犧牲,想不通為什麼要怯懦退卻。

毛主席清醒地對當時的客觀形勢作出判斷,認定以當時工農革命軍的力量,不可能攻佔國民黨軍隊加強設防的湖南省會長沙。幾天前,革命部隊有5千人,尚且在瀏陽縣城前損兵折將,如今只剩下1500餘新敗之兵,攻打長沙城無疑是送羊入虎口。帶領革命部隊上井岡山,不是違背黨中央的命令,而是因為個多月前的命令已經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得不合時宜,自己這樣做反而是著眼於黨的長遠利益,為部隊留下了革命的火種。在跟隨毛主席上井岡山的人中,有很多都成為打贏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將軍幹部,假如當年人人都頭一熱,沖上前拼命犧牲,恐怕歷史要改寫。毛主席這個決定,是「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的最好注腳!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