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春秋時代,楚王派善於「相馬」的伯樂尋找千里馬,遍尋整個神州大地均無所獲的他,卻偏偏在齊國山路上看到一匹用來拉着鹽車的瘦馬,在山上走得氣來氣喘。
伯樂一見便知是「千里馬」,便對駕鹽車的人說,這匹馬在沙場馳騁,甚麼馬也比不上牠,但用來拉車卻連普通的馬也不如。駕車的人心想,這匹馬拉車無力,吃得又多,要牠何用?便賣了給伯樂。伯樂將瘦馬帶回去見楚王,結果不足半個月的精心餵食,瘦馬便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只覺兩耳生風,一呼一吸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現時香港的漁農業就有如文章中的「千里馬」。不懂「相馬」的凡人,對漁農業的印象自然只有帆船、鋤頭及落後。其實漁農業為大部分國家及地區之本,除了過去對香港貢獻良多,放眼世界也為不少地區帶來可觀的經濟、教育或休閒作用。如果非過去政府的法例及配套過時、支援不足,香港漁農業根本大有發展空間;亦所以單純衡量行業產值,有如用「千里馬」拖鹽車般,又豈會發揮漁農業的最大作用呢?
誠如梁特首過去所言,漁業及農業的價值不限於經濟。香港先天擁有優良漁港和海岸線,亦有良田數千公頃,若能配以高科技、多元化的發展,再加上可持續發展政策及配套設施的幫助。相信行業除了能維持既有穩定物價、食品供應及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如上段所述的經濟、教育或休閒作用亦是並不遙遠的發展方向;甚至把握「一帶一路」下農林牧漁業的發展,為香港創造更多元化的機遇,亦是可以探討的方向之一。
故特首這些年來給予漁業及農業各5億的「持續發展基金」,無疑是漁農業這匹「千里馬」的一個「疑似」伯樂。然而是「疑似」,皆因如今這匹千里馬的主人雖然識馬,但仍未真正稱得上懂養、懂騎。
兩個5億基金雖然有其長遠的戰略地位,但無可否認由於暫時的受助者仍屬少數,難在短、中期為漁農業帶來起息,更兼香港素來少有漁農業的相關研究,部分幫助主人養馬的「弼馬温」甚至將漁農業的發展政策與規管措施視作等同,例如以惡名昭彰的「海岸公園捕撈許可證」制度限制漁民捕魚空間,甚至企圖在未來推出與海岸公園功能相若的「漁業保護區」。事實上,漁農朋友並非完全反對上述規管措施,但政府如沒有相應的、鼓勵轉型的獎勵政策起相輔相成的作用,上述規管措施只會成行業的催命符。
無疑,特首乃識馬之人,相信也不忍這匹「千里馬」被白白浪費,然而事實顯示,政府除了未能在推行漁農政策時好好地諮詢業界朋友,甚至亦輕視了新發展區及填海工程等方面對業界的影響,還望政府往後能把握機會與漁農朋友這群海陸的重要持分者好好溝通,共同制訂「千里馬」的營養餐單,協助香港走向一同勝利的局面。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1/22/YO1601220014.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