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寂寞是,要在仇敵中找朋友

2016.03.21 19:30 時事 屈穎妍

學生自殺,一宗接一宗,有人說,是瘟疫;有人說,是人禍。學者提醒,傳媒大肆報道,也是一種渲染,於是大家開始節制,新聞不放頭版,字體不再爆花,果然,瘟疫之勢緩了下來,然後,大家又沒事一樣繼續生活,直至下一波傳染病再次來臨,故事,又重蹈,癥結仍在,問題未解。

一個人為什麼會結束生命?兩個原因:有病,和不開心。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年年暴跌,今次更掉至75位,比戰火頻仍、人均生產總值只得六百美元的索馬里只高出一位,汗顏已不能形容,我們真的要「搵窿捐」。

我敢說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如此土壤,卻種出一群不快樂人,大家都在想為什麼?

壓力呀、生活逼人呀、買不到樓呀、看不到前途呀……有位前輩一句KO:「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我可沒見過有人自殺。」

對,怎衰怎慘都比不上淪陷時期吧?能不能活到明天都難料,還講前途?還講上流力?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困境,我覺得今日香港人的不快樂是源於態度、源於價值。

這十幾年來,我們接觸的所有新聞、訊息,幾乎都是負面的,大家的生活態度是把小事化大,把一個名詞、一句正常話變成負面,譬如,明明是「制度」,大家偏要說是「制度暴力」;明明是「法律」,大家硬要叫做「惡法」。社會不同角落天天在散播負能量,然後孩子不快樂了,大家居然又回頭來問:點解嘅?

我有個「忠實讀者」,天天看我文章,看完又寫信來駡,我好心回他說:「既然你不同意我,何苦天天看我文章自己激自己呢?你其實可以選擇不看的。」他又回駡:「我就是要看,就是要駡你,我不知幾開心,可以鬧你這種人……」

香港人原來好寂寞,竟然要在仇人中找傾訴對象。

把這個「讀者」現象放大來看,我們的社會也如此。泛民每天不斷做的事,就是找敵人、仇人來撩交打,戰場開完一個又一個,火頭點完這裡點那裡,爭執一波未完一波再起,漸漸,這種模式成了香港人的處事態度,下一代看在眼裡,怎不有樣學樣?

今日的香港價值是:有得食有得住,叫做民不聊生;那麼,有書讀有家人,自然死左好過。所以,不要再問為什麼?應該問:我們做過什麼?

原載於堅料網

http://kinliu.hk/review/expert/1442911371/15605-68c20f40d510f32a768b7eabc9fb35d6

圖:文匯網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2/03/HS1602030001.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