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洗腦鼻祖《鏗鏘集》

2019.02.27 14:51 時事 鄭久慧

年初八香港電台新春團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盛讚「港台員工多年努力,以創意和才華炮製很多創新節目,滿足大眾和小眾的節目需求」。 久慧聽完打個突,回想起《鏗鏘集》這個長年高踞港大民研「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的港台節目,一月底罕有地一連兩集探討中梵協議,節目暗含各類洗腦意識,挑撥離間,可謂糖衣毒藥!

第一宗罪:忽視國家倫理 違港台約章

《香港電台約章》B4(a) 指出,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港台須達到以下目的︰(iii)提供讓市民了解社會和國家的節目,培養市民對公民及國民身份的認同感。」 中國土地上獲得政府認可的教堂在法例下要掛國旗,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鏗鏘集》特地走訪個別不願意遵守法律的教堂神父,他們一直拖延到最後,逼到政府無可奈何,只好親自派員豎立旗桿。 鏡頭前,教堂神父表情不滿,口出狂言:「沒辦法,中國政府政策就這樣!」 這是什麼意思?神父你不是中國人嗎?在中國土地上升國旗有錯嗎?難道這些教堂是法外之地,不需要遵守國家法律?難道這些教堂自成一國,不需要中國政府的國防治安保護?《鏗鏘集》編輯想借此挑起香港教徒對內地政府的不滿,製造中港矛盾嗎?

第二宗罪:不提史實 借宗教醜化中央

所謂「地下教會」的問題並非今時今日才有。爭議重點在於「地上教會」(三自教會)由國家認可神職人員,「地下教會」由教廷認可神職人員,到底誰有任命權,即所謂的敘任權問題。 自古以來,敘任權就不是教廷專享的!《鏗鏘集》對歷史事實絕口不提,片面化討論問題,宣揚「由教廷認可神職人員」就是正統,不斷否定國家的任命權。 這種做法遠比其他黃媒偏頗,罔顧史實!就連《香港01》都曾經花印刷版半版的篇幅,詳細探討歷史上的敘任權鬥爭(Investiture Controversy)。在早期,雖然神職人員理論上由梵蒂岡任命,事實上都是各國國王自己安排的;中世紀時,勢弱的教宗要倚仗領主的支持,多次挑戰國王,企圖重奪任命權。

第三宗罪:悲觀頹青年 渲染消極氣氛

《鏗鏘集》罕有地一連兩集探討同一主題,也罕有地以同一個主人公Jacob貫穿兩集節目。節目只交代看來20多歲的Jacob是畫家,沒有提及Jacob的背景、出身、家庭及以何為生。 激進的Jacob穿著深色衣服,戴著黑框眼鏡,常駝背瑟縮著肩膀,面容怨憤壓抑,感覺自己跟去世的主教有所感應,比地下教會的神父更加悲觀,更為激進,不斷把「裂教」、「壓迫」之類悲觀的字眼掛在口邊。 剪接後的節目裡,Jacob出鏡率遠高於梵蒂岡研究地下教會的專家及香港前教區副主教。透過Jacob乾澀無力的聲音,《鏗鏘集》多次強調地下教會被迫害、無未來、很悲觀的概念。

第四宗罪:有利中國的論點輕輕帶過

《香港電台約章》第5點指出「港台的使命是:(b) 適時與持平地報道本地、國家及國際大事與議題」,但這兩集《鏗鏘集》大部分時間都在借「非神職人員」的Jacob和蘇天佑之口,訴說地下教會的不幸,對有利中方的論點、地上教會的實況、事件的前因後果等等,都輕輕一語帶過,觀眾聽不到那就沒了。 例如,蘇天佑自己說:他叔叔1994年因為會見美國國會議員而被捕。 例如,因為反共產主義的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放寬特權,容許秘密祝聖,七年間催生出43位地下主教,才使中國地下教會遍地開花,蓬勃發展。 又例如,香港教區前副主教及中國委員會成員蔡惠民就認為中梵協議有助地上地下教會融合。 這些駁斥「地下教會被迫害」的重要論點,都被輕輕帶過,但對中國政府無休止的控訴卻不斷重複又重複。 這就是《鏗鏘集》。

第五宗罪:不持平有前科 遭強烈勸諭

2007年《鏗鏘集》曾製作同性戀題材節目,未能遵守持平原則,被廣播事務管理局強烈勸諭廣播事務管理局書面裁決指出:「(《鏗鏘集》)只提出同性婚姻的好處,並只講述三位同性戀者對同性婚姻立法的意見,使報道內容不公、不完整和偏袒同性戀,並產生鼓吹接受同性婚姻的效果。」 2016年9月14日,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也在《明報》狠批該年9月11日晚上播出的《鏗鏘集》,為反對派朱凱廸進行個人宣傳,拿公帑歌頌美化反對派議員!

第六宗罪:包裝成紀錄片的宣傳片?

理性的旁述加上平淡的配樂,《鏗鏘集》刻意低調,偽裝冷靜,掩蓋激進的立場;由受訪的第三者口述細節,加上昏暗的色調渲染沉重氣氛,予以觀眾客觀的印象,收窄觀眾的思辨空間;《鏗鏘集》加插大量引人同情的意象,例如缺了手的聖母像、被推平的墳堆,博取觀眾憐憫。 更甚者,《鏗鏘集》運用紀錄片式的呈現手法,利用「影像檔案就是真實」這個思想誤區,利用「當事人親口講的就是事實」的前設,包裝成有資料性、真實性、說教意味濃厚的「宣傳片」。 須知香港人長期被荷里活大片「二元對立觀」洗腦,執著於善惡、黑白、是非的絕對界限,極容易被這種「偽紀錄片」在潛移默化間洗腦,代入《鏗鏘集》裡的人物命運,在不斷出現的負面字眼「迫害」、「殉道」、「酷刑」、「壓迫」、「不妥協」、「死在監獄裡」等危言聳聽的可怕字眼裡,觀眾喪失客觀分析的能力,不經意間就入了腦,全盤接受《鏗鏘集》灌輸的「英雄化地下教會」思想。 誰是香港洗腦鼻祖?四十年老字號《鏗鏘集》當之無愧! 原圖:作者提供、無綫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