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兩個巨星的一個初衷

2018.12.31 12:51 時事 屈穎妍

這星期看了兩套電影,不約而同都是巨星故事,一齣是美國「二十世紀霍士」的大片《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Bohemian Rhapsody),一齣是香港本地小品《拾芳》。

一中一西,一個是說香港女兒梅艷芳,一個是講英國殿堂級樂隊組合Queen,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卻因為當中一句對白,讓我發現兩套規模不一樣的電影,原來蘊含著一樣的初衷。

《波希米亞狂想曲》以Queen主音歌手Freddie Mercury的經歷為主線,這個坦桑尼亞出生的印度人是一個音樂奇才,舉家移民英國後開始了夾Band生涯。他的歌除了「Bohemian Rhapsody」(波希米亞狂想曲)紅遍國際,香港人最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

Freddie Mercury有個思想傳統的爸爸,對兒子走搖滾路很不以為然,無可奈何下一直要孩子記著此座右銘: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good deeds),這教誨,在Freddie Mercury最困惑的時候拯救了他。

耳畔響著「We will, we will, rock you」的餘音,我踏進了另一所戲院看梅艷芳的故事,如果四十五歲離世的Freddie Mercury是英國神話,英年早逝的梅艷芳絕對是香港傳奇,一個四歲就開始踏台板演唱的歌星,匆匆四十年人生,也見證香港四十年的風雲起跌。

電影名字《拾芳》,既有它全名《朝花夕拾,芳華絕代》的本義,也有「拾荒」的隱喻,因為整個故事,就是由梅姐歌迷的一段拾荒經歷說起。

《波希米亞狂想曲》是白描,直接刻劃Freddie Mercury的人生;而《拾芳》就是側寫,用五個被梅艷芳改變了命運的歌迷,去看梅姐為這個社會默默奉獻了甚麼?

幾十年來,我們從媒體認識的梅姐,是她又換了哪個男友、或者她又與誰蜜運中,高志森導演的《拾芳》,讓我們看到媒體不會報道的梅姐另一面,原來她救過沙士遺孤、幫過無心向學小歌迷、也失去了一生最好的知己……

梅艷芳站在台上的人生很短暫,但她的有情有義、她的豪氣干雲,至今仍為人樂道,我想起,Freddie Mercury父親那句座右銘: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英國巨星Freddie Mercury做到,香港女兒梅艷芳也做到了。

原載:etnet

http://www.etnet.com.hk/www/tc/lifestyle/internationalaffairs/watwingyin/57796

原圖:網絡影片截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TMlRISRuQ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