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奇怪的報道,自然好奇,好奇就去求證,這才是求真自學的原則。
話說有傳媒引述一名工程師的估計,指出假如用填沙的方法造出新的人工島,政府必須花費超過400到500億元去買沙。真的有點納悶,海沙其實就是矽,難道要花巨資去買矽再去填海嗎?好奇真是原動力,於是就去找資料。
眾所周知,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沿海平地,大部分都是靠填海而得出來的街道,現今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以北的所有平地都是填出來的沿岸。在1894年撲滅鼠疫之後拆除太平山街一帶屋宇的瓦礫,就變成現在文咸街附近的土地。滄海桑田,見證了香港的演變。
市民曾見證吸沙噴沙造地
在80年代的新玫瑰園計劃中,市民也曾見證了在外海吸沙再噴沙造地的方法,新的西九龍及赤鱲角機場就是這樣造地的例子。
更新的例子就是在南海諸島用絞吸填沙的方法。汪洋大海何以填海造地?原來除卻日漸成型的遠洋海軍外,國家還有另一支艦隊,這就是60艘重型絞沙噴沙造地的民間船隊,她們是造島神器,十年來已經填出了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 廈門新機場及連雲港的後勤土地。
所有挖泥船都是因為在50年代為內陸河川及海港清淤而建造出來的船隊。眼見越南偷偷的在南海填海造地,聰明的工程師於是製造一艘又一艘的巨型先絞沙再噴沙的船隻,將海底絞吸出來的沙向前推送 15 公里之遙去造地,這些重型的船隊就變成了大自然的搬運工。從此,沿海造地的工程就輕鬆得多,南海上的礁石也就迅速變成腳踏實地的新國土,不容小覷。
國家進步令填海輕鬆得多
大家都可以自助瀏覽網上的資訊,例如天鯨號、天鯤號、天麒號等等。
然而,香港的建築商是真的要向內地買河沙作工程之用,這河沙加上小石頭及英泥就是混凝土,香港每一代的建設就這樣完成,但河沙用作填海就有些荒誕,更有一點兒莫名其妙的感覺。
特區政府又應否出來解釋呢?納稅人是否真的要買沙填海造地,變成泥牛入海的笑話?還是這位工程師從來學不懂嶄新的方法,於是在井底下吹噓自己在學時的經驗呢?
放眼遠望,穹蒼之下的新技術真的日新月異,亦只有虛心學習才能天天向上!
原圖:無綫新聞截圖、網絡視頻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