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的東紅西三隧收費40、40及50元方案,美其名是分流方案,但背後可能隱藏一個五年後的掠水方案,大家必須小心。
這是否陰謀論?未必,數字是不騙人的!閣下支持這個方案與否,看完才決定吧。
政府的計劃是由2020元旦起的三年半內,東紅隧加價而西隧減價,然後以公營兩隧多收的隧道費來向西隧公司補貼減價損失,最多不超過18億元。具體收費是東紅兩隧40元,西隧50元。
今天東隧私家車收25元,紅隧收20元,西隧公司收70元。
首先看數據,東隧每天的私家車流量(2017年1月數字,不計的士及電單車,下同)是44,664架次。紅隧是51,217架次,而西隧是33,592架次。不管什麼車,所有車流量加起來每天是256,729架次,當中私家車是129,473架次,即約50.4%。
目前政府東隧的每年私家車收益是4億多元,紅隧是3億7千萬元。西隧公司是自己收8億6千萬元。
簡單來說,政府今天從東及紅隧得到的收入約每年7億8千萬元。2020開始,東隧及紅隧加價至劃一的40元,西隧減價至50元,而政府補貼西隧每架私家車20元,至2023年8月收回西隧為止。
這條數點計呢?
肯定的是政府用了精算師仔細計算。跟據目前收40、40及50元的方案,可以看到的是東紅隧分流至西隧愈少,補貼當然愈少。結果是加價後,分流愈不成功,政府反而有獎,賺得愈多。
目前政府在東紅兩隧私家車每年收入是7億8千萬元,每天的車流量是95,881架次,西隧的每天只有33,592架次,隧道流量比率是74/26%。
問題是東紅隧加到40元後,會流失多少車輛給西隧?加價收多的錢又夠不夠支付給西隧的津貼呢?
假如分流完全不成功,車流量比率依舊是今天的74/26%,加價減補貼後,政府收入竟然升48%,進賬多3億7千萬左右至11億多元。
政府打和之際是西隧由26%流量升大約50%,即是由33,592架升至50,388架次,到時東紅隧和西隧比率成為61/39%,政府多收的剛好足夠支付西隧補貼,打個和,政府收入維持7億8千萬元。
假如西隧大爆冷,竟然吸走一半過海流量即約64,736架次,即與東隧加紅隧的總數平分秋色時,政府所收取的隧道費支付西隧津貼後,將會由今天的7億8千萬元收入大幅減少,只餘4億7千萬元左右。
這個大家清楚了,訂價政策是否希望有些分流,但不太成功?最佳情況是6/4甚至7/3,政府收入沒有少,甚至有增加?
到了2023年8月,政府收回西隧後,三隧歸公,保持40、40及50元收費,甚至改為全部收40元,政府在三條隧道的私家車收益會由目前的7億8千萬元,跳升至近19億元!
這不是什麼陰謀論,而是數字告訴我們的可能性。
如果大家能忍受目前塞車至2023年8月,到時由立法會跟政府講數,例如三隧都劃一收25元,是否對隧道使用者更有利?
政府到時的收益由7億多升至近12億元,升幅也不少了。是否這可算是政府和駕駛者分享利益成果呢?
有說香港三條隧道每天流量數字已達設計容量的97%,但那已不是分流所能解決的了。香港要考慮的是如果三條過海隧道都飽和不夠用,應否考慮興建第四條隧道或過海橋的問題了。
原圖:文匯報、大公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0/28/HK1510280036.htm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10/11/YO1810110009.htm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8/0526/3572478.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