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西洋貼塑

2018.09.05 18:53 生活 黃艾

「Barbotine」一字是法語,意思是泥漿。在應用到陶瓷藝術上,可以是指以彩色化妝土,以油畫的厚塗畫法 (Impasto) , 將彩色的泥漿,塗繪於陶瓷胎體上,做出有層次、半立體的紋理,實際上此技法十九世紀後歐洲陶瓷界已絕少採用,改為直接用釉彩繪,這就是 「Faience」, 也就是琺瑯彩繪。

19世紀西洋貼塑客廳擺設

19世紀西洋貼塑客廳擺設

但「Faience」只能提供絕佳釉色,究竟仍然無法做到三維立體,所以陶藝家又將本來在應用製作蛋糕裝飾的唧花技術,都應用在製作陶瓷上,亦採用類似的工具,例如唧筒、噴壺、噴嘴、竹刀,梳笏等,把厚泥漿用壓噴、盤繞、堆線、薄雕、捏塑等技術,製作成立體事物,例如花瓣、樹葉、鳥羽等;又以雕、塑、模印、模鑄、切割等方式,用濕土製作成浮雕形象,例如水果、鳥獸等;乾燥後以泥漿和主體坯體兩面黏貼,成型後再彩繪燒結,這便是名聞遐邇的「Barbotine」 西洋貼塑了。
19世紀西洋貼塑花果盤

19世紀西洋貼塑花果盤

這種西洋貼塑,和琺瑯彩一樣,都源於法國,也和琺瑯彩一樣,流傳的地區也在地中海一帶,例如馬約卡、摩納哥、義大利等,而在法國,則以南部距巴黎400公里的陶都利摩日(Limoges) 和位於地中海岸的以每年二月舉行的檸檬節聞名於世的芒通 (Menton) 最有名。因為「西洋貼塑」和「西洋彩繪」都發色鮮豔,驟看很接近,而且兩者都以西班牙的馬約卡為集散地,所以西洋瓷友時常把用琺瑯彩的法國「Barbotine」誤為用鉛、錫釉為主的意大利彩繪「Majolica」。雖然「Barbotine」與 「Faience」同源,但一為立體、一為平面繪畫,瓷友卻較少混淆。
安奈斯‧卓尼的作品

安奈斯‧卓尼的作品

把這種精細裝飾蛋糕技術應用到製陶的第一人,是十九世紀中期法國賽以弗 (Sèvres) 的設計師、雕塑家和陶藝家安奈斯‧卓尼 (Ernest Chaplet 1835 -1909) 。他曾在1886年與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一起從事陶瓷創作;共同製作了55件陶器,可惜他在1904年失去了視力,後來在1909年自殺了。他的作品被巴黎的奧賽博物館 (Musée d'Orsay) 收藏。奧賽博物館位於塞納河左岸,在羅浮宮斜對面,原來是建於1900年的火車站;瓷友若遊巴黎,遊羅浮宮後可順道往奧賽參觀。
19世紀西洋貼塑花瓶

19世紀西洋貼塑花瓶

Barbotine 在十九世紀末風行一時,當時最流行的,以花缸,花瓶和客廳擺設為主,而紋飾則以鮮花為主,尤其是雛菊,玫瑰,杜鵑,和各式水果等。所以到今天市場所見的古董 Barbotine,亦多以花卉陳設器為主。因為 Barbotine成品非常華麗,完全溶入當年歐美的審美和品味標準,尤其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完全佔據了整個歐洲大陸市場。今日Barbotine 精品,亦以在歐洲較易覓得。
19世紀流行的西洋貼塑蘆筍形蓋盒和擺盤

19世紀流行的西洋貼塑蘆筍形蓋盒和擺盤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19世紀西洋貼塑花缸)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