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必要性存疑

2018.08.10 17:12 時事 何俊賢

百物騰貴,一加再加。繼早前港鐵加價後,兩電竟在准許利潤回報率下調的前提下「逆市」宣布加價2-6%不等,並預計加幅陸續有來。雖則政府提出以87億公帑補貼住戶電費,約每月補貼每戶50元,不過市民看來並不受落。無他,皆因是次加價將兩電更新資產和節能減排的大部份責任和成本均轉嫁在政府及市民身上。而且筆者必須指出,為了幫助兩電交出帳目和節能減排方面的亮麗成績,香港社會所作出之犧牲更不止於此。 政府過去一邊將破壞海洋及漁業資源的責任歸咎予「過度捕撈」之上,推出「禁拖」及「本地漁船登記制度」限制捕撈力量,並設立海岸公園管理水域;另一邊廂,政府卻批准兩電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甚至填海及海事工程。該站雖則打出節能減排之名,實則卻位於極具生態及漁業資源價值,連政府也將會設立海岸公園的索罟羣島水域。

嚴重衝擊漁業海洋生態

首先,挖砂倒泥50萬立方米的工程必然污染海洋,直接填走最少8公頃的水域,並失去最少18公頃漁場;尤有甚者,其運作所排出的每小時2萬立方米冷水也直接讓海洋下降9°C。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氣温驟降尚且難以適應,更何況是更脆弱的海洋生物及魚類?以筆者較為熟悉的魚類為例,魚類一般在下降一定水温下將難以成長,當水温下降至10°C以下,本港的魚類將會開始凍死,下降至7至8°C,更會大量死亡。有關接收站的項目更位於高生態價值的水域,對海洋的破壞,實在可想而知。 或有朋友會問,香港是否連撥出少許水域發展的空間也沒有?筆者必須指出,現時政府對填海造地的立場已如「司馬昭之心」,大規模填海的壓力下,海洋的空間實在不多;而且,接收站的建造反使兩電繼續獅子開大口濫加電費,並將購買資本項目的大部分成本轉嫁市民身上,實在難以稱得上是有利民生的項目;加上如前所述,冠冕堂皇的節能減排竟然帶來了更大的環境衝擊,有關做法也大有犧牲漁業後,政府便可名正言順破壞海洋生態之嫌。試問我們又豈可輕率讓其興建?

應善用大灣區協同效應

確實,是次接收站仍有甚多未能清楚交代之處,包括在國際市場購入天然氣是否有助減免電價?兩電現有的天然氣設備又是否不足以滿足5成的發電燃料組合要求?其實筆者認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並非一定「建不得」,例如現時國家提倡「大灣區」發展,政府又何不考慮與廣東沿海各市合作?例如深圳大鵬灣兩個天然氣接收站位置相鄰,客觀上也讓兩者對海洋的影響範圍減少。如果香港也可將有關項目與「大灣區」各市共同發展,於大灣區內較低生態價值的水域興建接收站,更可將接收站的功用由只限本港優化為「大灣區」的萬家燈火。誠然,「大灣區」內的「協同效應」,其實便理應如此。 總的來說,漁農界向來非「寸海不讓」。不過撫心自問,政府在填海及農地改劃以後,又有否留有餘地讓行業有持續發展的出路呢?最少,筆者至今仍未見政府推出任何真正有利行業升級轉型的支援政策及突破思維。儘管業界過去曾向特區政府建議,提出向中央申請海域及島嶼作共同發展,以騰出香港現有空間,做到兩全其美,政府卻依然只顧強硬進行海事工程,而對業界的好意近乎無慟於衷。若然政府仍然堅信漁、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便可解決業界問題,一味「畫餅充飢」的話,筆者大概只能概嘆一句,政府今後的填海之路定必只會變得更為崎嶇。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hkol/topnews/2016-04/3304806.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