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教育局公佈新版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大綱,修訂了近20年都沒有改變的課程,使原本被認為較為沉悶的中史課程增添了不少新穎的元素。
社會上馬上產生熱烈的討論,但基本上只是集中在「香港史沒有分拆成獨立課題」和「『六七暴動』(反英抗暴)以及『六四事件』沒有納入課程」這兩個政治性議題之上。
以前香港史的部分一直都是只放在歷史科而並非中國歷史。今次課程大綱把有香港元素的歷史事件自然地融入中史科課程中的九個歷史時期中,這樣的安排更凸顯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這個重要概念,而且使學生明白自己生活的城市與整個中國的歷史發展有着怎樣的有機聯繫,例如談及南宋滅亡之際,陸秀夫帶着宋帝昺逃難來到香港,香港當時的新界居民為了接待皇帝就製作出我們今天申遺名單中的盆菜;同時亦留下了將來「沙中線」(屯馬線)其中的一個車站--宋王臺;而且南宋最後一戰的伶仃洋就是今天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所跨越的地方。這樣種種的例子都能令學生加強認識香港與祖國之間的關係,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同時亦因為史事就發生在身邊,更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至於「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這些具爭議性的歷史事件應否放入課程大綱,筆者認為,如果把這些現在還未「蓋棺定論」的歷史寫入課程大綱,出現的爭議可能會更大。說到底,課程大綱只是為教科書提供一個基本框架,教師應以適當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為學生介紹一個歷史的全貌。如果教師在教授「文革」歷史時,同時希望向學生介紹「六七暴動」,除了需要為學生介紹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背景,還需要講到澳門的「一二.三事件」等作為歷史發展的脈絡,才能較為整全地呈現歷史真相。以現時緊絀的課時來說,這樣全方位的講述無疑很奢侈。所以在課程上,沒有硬性將相關議題放入大綱內,是給予教師在核心課程以外的自由度。
其實在今次的修訂方案內,與1997年公佈的課程綱要比較,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教學法上真正與時並進。課程大綱希望在中國歷史教育上推動探究式學習,包括課堂上的小組協作學習等新穎的教學法,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
筆者作為前線教師,對於今次課程大綱修訂,認為教育應該回歸教育,大眾更多應該着眼於教學方法上的創新,認識中史不再應該只是單向式、沉悶的教授,而是在內容加入接近生活元素(香港課題)後,配合政府推動的新式教學法,讓更多年輕人不僅對中史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從中培養新一代「學會學習」,建立對自己國家民族、歷史淵源及文化源流的認識,而不只看近代史中的爭議性議題。
原載: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5/29/PL1805290003.htm 原圖:網絡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