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窯青花用料純正,瓷友多能憑目鑒青花發色及表徵辨別所用青料及斷代。大體明早期用蘇青;中期用「平等青」 (又名陂塘青);晚期先後用「回青」,「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等混合使用。其中「回青」,顧名思義,是從穆斯林地區進口,但其發色及表徵又有別於「蘇麻離青」,一說「回青」自波斯進口,一說購自雲南穆斯林,其真正產地尚存疑。而「石子青」即「土青」,有明一代,尤其是民窯,都在使用。
洪武官窯用進口料、國產料混合使用,民窯則只用國產料。國產青料高錳低鐵,鈷料中有錳、鐵等雜質,所以呈色淺灰色至灰黑色,唯發色穩定,少暈散。鄭和下西洋,傳說帶回了「蘇麻離青」鈷料,而產地俟後亦年年進貢,「蘇麻離」也就是宣德時期的「速來蠻」;我在蕪文《蘇麻離青名稱溯源》考證過,此處不贅。永、宣時期,基本採用蘇青,部分亦用國產青料。進口鈷料含鐵較高,而且一般提煉不純,表徵發色明艷亮麗,帶鐵鏽斑。鈷料與瓷胎緊密結合以致青花吃進胎骨,撫之凹凸不平。永、宣後期亦有只用本地青料者,以至發色稍淡雅,線條容易處理得較為細緻。 成化早期,青花料採用進口「蘇麻離青」與產於江西樂平的「平等青」料,含鐵量較低;有單獨使用,也有兩料混合使用。成化後期,青料以「平等青」料為主。「平等青」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既沒有永、宣時用進口青料出現的流散現象,也沒有黑褐色鐵鏽斑,成為此時期青花瓷的獨特風格。 正德早期亦使用國產「平等青」料,呈色青翠淡逸,藍中見灰,秀徹而明晰,肌理效果與成化、弘治時期類似。中期改用江西端州產的「無名子」即「石子青」,色澤滯重灰暗無光,藍中泛灰,有暈散現象,圖案模糊不清晰,色料不滲入胎骨。晚期則使用進口的「回青」也稱「佛頭青」,色澤濃重,艷麗而暈散,藍中微泛紫紅。此外,還使用「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發色濃艷中泛紫,深沉而穩定。 明代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時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回青」,發色藍中泛紫。多與「石子青」配合使用。「回青」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藍。 嘉靖時期青花瓷普遍使用「回青」,呈色濃艷清亮,微閃紫紅色,構成鮮明的時代特徵。同時還有用「回青」與瑞州「石子青」的混合料,紋飾藍中泛灰,頗有沉靜感。民窯青花則多以「浙青」繪製,發色淺淡。 萬曆青花瓷,早期沿用「回青」,晚期則改用「浙料」,發色藍中呈灰,以致紋飾不太清晰,有暈散現象,到末期出現更加淺淡的色調,並延續到天啟時期。民窯則採用國產「浙料」,也有質量較次的廬陵、永豐和玉山「土青」料,故發色也艷中泛紫,清晰豐富。 崇禎時期青花瓷主要使用「浙料」和江西青料。其中民窯所產之日用粗瓷,多以豐城所產質量較次的青料製作,發色穩定,以藍中泛灰,色澤暗淡者為主,但間中亦有如清初珠明料般亮麗明快的。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台北故宮藏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紋大碗)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