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香港蘇富比在2014年四月以港幣二億八千一百二十四萬成交了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之後,坊間突然冒出甚多「祖傳」雞缸杯,每位持有人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不外都想表示他手上的確是明宮舊藏,是世人不察的滄海遺珠,不識是我們愚昧而已。
很多瓷友知道,我曾整理過一百多件成化鬥彩和青花殘器,其中包括雞缸杯、天字罐、秋葵紋宮碗、百合紋宮碗等成化名品殘器;也做過瓷胎、釉彩、呈色、畫工、做工、佈局、氣泡、風格等各項細節的研究分析排比,上過手的成化殘器和整器真品近一百七十件,在同儕中算是較癡迷了。
所以,最近承蒙有些「國寶持有人」錯愛,通過朋友輾轉介紹,一同研究他們手上的成化名瓷。話雖如此,但他們總是希冀我能肯定他們的收藏。但我因為並不以此為業,又不收費用,所以從來不敢以「專家」自居,只能與之分享我的個人興趣研究成果,由瓷友自己判斷,當然往往會令這些新朋友失望。
在鑒定的過程裡,瓷友都喜歡把有利的條件照單全收,對不利的,都找個理由,説服自己接受。譬如説某種瓷品,真品有十點特徵,方算脗合,而該品卻只有九項達標,一項存疑,那麼,這件瓷品是否可以説是百分之九十真品呢?很多瓷友到這個階段,已滿心歡喜,認定這件雖有「微疑」,但瑕不掩瑜,應是真品無疑。那麼百分之九十的真,又算不算是真品呢?這個原則性的問題,看來瓷友應憑自己去定奪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355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3"] 成化胎骨(圖左)和成化底款氣泡[/caption]
很多瓷友鑒定時,除常常按照鑒定書籍上的提示,對號入座外,又帶備數倍至數十倍的放大鏡及打光工具,一定要看氣泡,方肯罷休;但前提是,你對該品種的氣泡有深切認識嗎?我看過坊肆的鑒定書籍,提示綱領不是沒有,但大都只説及氣泡大小和分佈狀况,但所謂大小疏密,非常抽象,既無量度尺寸,又無標準,亦從來没有氣泡的放大近鏡圖片,供讀者參考;就算有,都不外是一般普通品,書中圖片,又不合實物比例,大而化之而已。
至於罕品,則從來未見,我推斷可能連寫鑒定書籍的作者都不一定見過。原因很簡單,這些傳世罕品,大部份只見於博物館,或屬於珍貴的私人收藏;一般瓷友只「可遠觀」而已,更遑論上手觀摩「褻玩」了,之後可能再用電腦顯微鏡照相存檔,而且搞不好還要跑多間博物館及拜訪收藏家,商借相類的藏品,觀摩研究後再拍顯微照,方能作排比,但這個可能性,幾近椽木求魚。
[caption id="attachment_1355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33"] 成化釉上紅彩呈色(圖左)成化釉上黃彩呈色[/caption]
所以很多瓷友,甚至「專家」,本身可能並沒有觀摩過超過兩件或以上的真品,可作對比,看氣泡大多只裝個樣子而己,眼晴沒錯是看了氣泡,但腦中卻無法浮現參對資料影像,倘有疑惑,亦無檔案或者實物,可以䅲核對照,看了也是白看,又談何鑒定氣泡呢?以成化瓷做例,不同品種,大小厚薄,氣泡的表徵都不一致,我的粗淺經驗認為,若不參看兩件以上的同類形實物,無法掌握規律變化,而氣泡只不過是鑒定項目其中一環而己,尚有其他種種相關佐證。當然,若個人天資聰敏,或家有藏品,或有條件可以日夕觀摩成化器的瓷友,又作别論。
傳世雞缸杯,我所知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十一隻。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二隻, 但已故蘇富比亞洲區主席及中國瓷器首席鑒定官朱湯生 (Julian Thompson) 先生卻認為是晚明仿造的,這個有待證實。另外,英國大衛德基金會藏一隻;日內瓦鮑爾收藏館 (Alfred Baur Collection) 藏一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一隻復修過的;英國維多利亞及亞爾拔博物館藏一隻;而英國大英博物館則藏有一隻成化、二隻清仿;英國劍橋費斯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藏一隻康熈仿的。
私人收藏的成化真品,一隻歸香港區百齡先生,另一則歸上海劉謙益先生;另一隻按蘇富比的拍賣資料,原為法國Leopold Dreyfus夫人舊藏,在1971年三月二日在倫敦拍出,可惜現在下落不明。傳世雞缸杯,數十年來,連本朝帶復修帶後仿,有記錄的二十四隻。毫無爭議的成化雞缸杯整器真品才不過十八隻,另加復修真品一隻。私人收藏真品有可能在市場出現的,到現在為止為才三隻。試問「祖傳」的又有幾隻呢?
圖:網絡圖片、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