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兒常常問我:「人為甚麼要背書?」 有此一問,皆因她是個不懂背誦的人。八行詩,人家反覆唸幾次就記下來,她又背又抄,總是記不牢,一覺醒來,只剩下甩頭甩骨的斷句。背化學元素周期表是一場災難,幸好網上有外國YouTuber把元素串成一首rap歌,副作用是每次考試都要邊考邊唱。 「這個世界有種東西叫Google,按個制就查到的東西,為甚麼還要背?」這代孩子都是用此理由反對背誦的。 我們成長的年代沒有Google,所以覺得背書是理所當然,背得多、記得多、腦內資料愈豐富,你就顯得出類拔萃,你就是人群中的Google。自從電腦普及了,生活網絡化了,資料太易找到,於是背誦的作用愈來愈被質疑。 舉個例,從前我們腦海中至少會記得五十個以上的電話號碼,大家還會鬥背得多,今日,記得五個電話號碼已經算偷笑。所有聯絡方法都記錄在電話裏,於是手機一丟失,你想打個電話求救都想不出來。 這天,在劍橋的康河上,我終於讓孩子體會到背誦的意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如果不是背過徐志摩的詩,劍橋的河上撐篙風景,不過是旅英其中一個漂亮畫面。因為《再別康橋》是中文科必讀課文,我們在劍橋彷彿有了共同語言、有了共同感覺,等火車回程的時候,大家不禁唸起「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背誦了好東西,將來就會成為你的語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一首背過的詩,讓我們眼中的劍橋跟老外看的不一樣了。 原載:頭條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98/20170418/558662/ 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6_I7m7-jY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