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在拙文有提及「特爾夫特」陶瓷 (Delftware),蒙瓷友囑咐,略述「特爾夫特」源流,欣而從命焉。「特爾夫特藍陶」 (Delfts blauw or Delft Blue) 或稱「荷蘭青花」;最早產自荷蘭南荷蘭省 (Zuid-Holland) 特爾夫特市 (Delft) ,荷蘭省的省會是海牙(Den Haag),特爾夫特市就在海牙和鹿特丹 (Rotterdam)之間;鹿特丹長期為歐洲最大的海港,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特爾夫特市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1602-1800) 在荷蘭的六個據點之一,當時荷蘭經特爾夫特引入中國瓷器,非常受歡迎,後來因明末清初海禁,供應不繼,因受中國青花瓷的影響,開始製造以青、白色為主時陶瓷,在1640-1740年之間發展最盛。
當時光特爾夫特市就有三十幾家的製陶工廠,另外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和鹿特丹也設有不少陶瓷廠,並發展成了名重一時的「特爾夫特荷蘭青花」。而「特爾夫特」後來也被用來稱呼這種特定風格的白底藍花繪畫紋飾的陶器和瓷磚。 因為中國青花瓷是高嶺土加瓷土再上釉燒製而成,而荷蘭並沒髙嶺土,所以用陶先上ㄧ層錫釉,燒成白底,然後再上藍釉,二次入窰燒成「荷蘭青花」陶器。陶器用粘土成型,吸水性强,燒成溫度一般在600至1,000℃。「荷蘭青花」與中國青花最顯著的分別,除坯胎外,當然是在紋飾風格方面,「荷蘭青花」複製明代中國紋飾,一般較粗糙,繪畫多憑畫工想像,並非準確地表達中國人物、翎毛走獸,唯別具趣味;又採用歐洲風景,聖經故事、西洋花卉、西洋文字等等,逐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今天成為瓷友追捧的特點。 17世紀中,中國青花瓷也外銷到英國,但價格昂貴,當時是達官貴人的專利品,受荷蘭青花啓發,也在倫敦 (London) 、布里斯托 (Bristol) 、林伯芙 (Lanbeth) 、諾域 (Norwick) 、修獲 (Southwark) 等地 ;18世紀則又在利物浦 (Liverpool) 、格拉斯哥 Glasgow) 、雲肯頓 (Wincanton) 等地設廠生產專為中產階級燒製的、相對便宜的代用品 - 英國特爾夫特陶器。但可惜英國製品非常粗陋,相對坯胎較厚,釉料粘結度較差,釉面常帶棕眼氣泡,畫工較荷蘭粗糙,迄18世紀末,便衰落了。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鹿特丹范伯寧恩美術館藏特爾夫特多管瓶)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