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於9月17日發表了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其中最受關注的部分無疑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置業和鼓勵生育措施。這兩大領域不僅直接影響市民的生活質量,還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近年來,香港的公營房屋供應以中小型單位為主,400多平方呎已算是大單位,而600平方呎以上的新供應極為稀缺。這未能滿足家庭成長的需求,特別是對於希望向上流動的家庭來說,越住越小顯然不是理想的選擇。李家超在此次《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將提升居屋和綠置居面積較大單位的比例,這是一項切中要害的舉措。
事實上,過去,政府曾推出過多個全部是600平方呎以上大單位的居屋屋苑,這些項目受到了廣泛歡迎。這次的政策調整正是回應了這一市場需求。對於公屋居民來說,擁有更大面積的單位不僅意味著居住環境的改善,更是向上流動的重要標誌。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還能激勵更多家庭努力工作和提升生育率,追求更好的生活。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組合拳」措施,包括延長初生子女可享額外免稅額的時間,由一年增至兩年,以及擴充幼兒中心和課後託管服務。這些措施看似全面,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首先,延長子女免稅額的時間固然有助於減輕部分家庭的財務壓力,但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仍然是高收入家庭。香港鼓勵生育喜歡提高免稅額,這與內地的派錢有很大區別。香港的做法,是沒有財富再分配的意義的,免稅額只是對高收入人士有意義,對低收入人士而言,本來就無需交多少稅,等於沒有激勵。言下之意,香港是鼓勵有錢人生育,但不鼓勵窮人。而現實生活中,富人的生育意願往往比窮人更低,也更難通過金錢去刺激。而內地派錢的做法,則是對不同階層的人都有的,而且對窮人的激勵肯定更大,因為同樣金額的生育補助,對窮人的刺激作用更大。
其次,雖然政府計劃新增15所資助幼兒中心,提供約1,500個零至三歲兒童的日間照顧服務名額,並擴充「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但這些措施是否足夠覆蓋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尤其是在香港這樣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托兒服務的需求往往超過供應。如果無法解決這一供需失衡的問題,那麼這些政策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為了使這些政策真正達到預期效果,政府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的改進:
1. 擴大生育補助範圍:除了延長免稅額的時間,政府還可以考慮引入直接的現金補助,尤其是針對低收入家庭。這不僅能夠有效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還能提高生育意願。
2. 增加托兒服務供應:除了擴充幼兒中心和課後託管服務,政府還可以通過補貼私人托兒機構,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托兒服務中來,從而進一步增加服務供應。
3. 推動靈活工作安排:政府可以與企業合作,推廣更加靈活的工作時間和遠程辦公模式,讓父母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這不僅有利於提高生育率,還能提升整體勞動力的生產效率。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