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25:0的完敗戰績,宣告台灣執政民進黨企圖透過推動「大罷免」全民投票來重奪議會主導權的如意算盤完全落空。擅長選舉的民進黨為何落敗?身兼黨主席的賴清德拒不認錯,將責任推給「中共」干擾、民眾「自發」,但筆者認為,這次投票可視為島內2028年大選的前哨戰,因為調整了島內的選舉版圖。
賴清德成功接棒蔡英文,延續民進黨執政,但綠營在立法機關選舉未取得過半數,國民黨人韓國瑜更加成為立法院長,對賴清德執政形成有效的監督。賴清德為了改變立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管,發動了台灣選舉史上最大規模的政治罷免行動,希望一次過透過「全民再投票」,罷免一批非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再通過補選將綠營子弟兵送入議會,用這樣的方式重奪立法院的控制權。
根據規定,罷免成功必須達到兩項門檻條件:「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以及「同意票數達原選區選民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但可惜上星期六的第一輪罷免投票,24位國民黨立委再加上民眾黨籍的新竹市長高虹安,25人全數成功保住席位。雖然,8月23日仍然有針對包括江啟臣在內的另外七名立委的第二波大罷免,但很明顯,民意已經站立在民進黨的對立面!
其實失敗早已注定,首要原因是大罷免缺乏正當性理由。罷免制度的本質是對選舉的監督,將表現不稱職、道德有缺失的公職人員,透過再次投票的方式罷免職務,但民進黨將制度當成政黨鬥爭的工具,用政黨背景以及意識形態作為發起罷免的所謂理由,大罷免的本質是對民主選舉機制的濫用。
投票結果驗證了這個觀點,不僅不能成功罷免任何一人,高虹安等8位的支持票得票率甚至高於去年選舉的得票率,可見民進黨企圖用仇恨推動投票,但到頭發現,最多選民仇恨的竟是自己!
民進黨過往多次在選戰中獲勝,忘記「民意如流水」的教訓,成為完敗的另一個關鍵因素。綠營妄想可用黨意主導民意,特別當颱風橫掃南台灣的時候,當地災民停水停電,生活遭受天災破壞的時候,民進黨仍然高呼「大罷免最重要」!選民意識到,當意識形態全面壓倒民生議題的時候,民進黨已經走火入魔,若不用選票制止,選民終將自己承受惡果。
賴清德「衰多口」絕對是造成大罷免失敗的第三個關鍵因素,為了增加大罷免的勝算,賴清德親自落場主持所謂的「團結十講」,表面上呼籲台灣全體民眾要團結,希望在政治理論層面打動民眾。實際上的意義在於強調民進黨高於一切,特別是以「團結」為主題的第二講,賴清德表明要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清除台灣社會的「雜質」,台灣社會普遍意識到,只要在選舉中不支持民進黨,就會被視為社會的雜質,遭受政治上的不平等對待。
「雜質論」令台灣譁然,再加上發起罷免團體用傳統的抹紅抹黑手段催票,將一切非民進黨的政團都標籤為「中共同路人」,但柯建銘、沈伯洋等綠營中堅份子都透過家屬在大陸經商獲利,甚至參與他門口中的所謂「統戰」活動。雙重標準再加上不支持民進黨就是雜質的高傲態度,民主進步黨完美示範了民主的退步,不單只成功令到在野藍白力量完成整合,更加令中間淺綠的支持者都捨棄民進黨。
這場政治鬧劇雖然快將結束,但這次的大罷免也檢視了不同陣營的選舉基本盤,民進黨這一系列妄顧民意的操作,造成基本盤大量流失,但賴清德拒絕承認失敗,反而將責任歸咎於「中共滲透台灣太深」,認為應該更積極去除「雜質」。由此可見賴清德受自己剛愎自用的個性影響,在管治風格上不會有重大調整,仍相信用「台獨」意識形態以及靠抹紅抹黑製造恐慌,可以爭取2028年的連任,但筆者卻有不同看法,如果國民黨等在野力量如果可以繼續耐心深耕民生經濟議題,那2028政黨再度輪替的可能性將越來越高,筆者樂觀地「寄希望於臺灣同胞」!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