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特朗普「服軟」假象與中方戰略定力

2025.04.27 18:49 博客 林暉

近期,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貿易戰議題上頻頻釋放「服軟」訊號,宣稱中美已就貿易問題展開談判,甚至預測三至四周內可達成協議。然而,中方迅速以「未進行任何貿易談判」駁斥此說法,直指美方言論「無事實依據」,指美方不要混淆視聽。這場輿論交鋒背後,折射出特朗普政壇表演欲與中國戰略定力之間的深層博弈。

特朗普的網紅心態與政治作秀

特朗普自詡「交易大師」,其對外政策始終貫徹「個人英雄主義」邏輯。此次宣稱中美談判「取得進展」,實則是其「網紅心態」的又一次公開表演。他試圖通過製造談判假象,向國內選民展示「強硬對華政策終獲突破」的政績,以平息因貿易戰反噬而引發的國內民怨——美國波音公司因中國取消訂單遭受重創,加州政府更因貿易政策起訴聯邦政府,經濟壓力已逼近臨界點。

然而,這種「談判秀」暴露了特朗普對中美政治體制的根本誤判。中國外交決策機制強調「團隊協商、集體決策」,重大協議需經專業團隊多輪磋商、風險評估後,方由領導人定調。特朗普卻執意將個人聲望與談判結果綁定,甚至要求「親自與習主席談判」,其背後邏輯並非為推動實質進展,而是為將談判成果包裝成個人政績,以供宣傳之用。這種將國家利益工具化的做法,恰恰與中國「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先」的決策邏輯背道而馳。

中方戰略定力與規則底線

中方對特朗普談判謠言的迅速駁斥,並非簡單的輿論反擊,而是基於兩層戰略考量。

其一,堅守「平等對話」底線。中方多次強調,任何談判「必須在相互尊重基礎上以平等方式進行」,直指特朗普政府單邊加徵關稅、技術封鎖等行徑的霸權本質。美方貿然宣稱談判進展,實則意圖以「虛假承諾」誘使中方讓步,而中方則以「未進行談判」的強硬表態,釐清談判前提——美方需先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而非以「邊談邊打」的詭計拖延時間。

其二,鞏固「制度優勢」話語權。中方談判機制強調「專業團隊鋪墊、領導人定調」的分工模式,既可避免個人意志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又能確保談判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反觀特朗普將談判異化為個人秀場,其「先談再議」的隨性作風,實則將國家談判權碎片化。這種制度性差異,正是中方在輿論戰中敢於「打臉」美方的底氣所在。

誰更急?誰更穩?——中美博弈的實力對比

特朗普急於宣佈談判進展,根源在於美國內外壓力已近爆發邊緣。經濟層面,美國貿易逆差非但未因關稅戰縮小,反而因中國反制措施導致通脹高企、民生成本激增;政治層面,加州政府起訴聯邦政府事件,暴露出州權與聯邦權力在貿易政策上的深刻裂痕;戰略層面,美國在科技戰中對華封鎖失效,中國在芯片、新能源等領域的突破已成定局。多重危機壓頂之下,特朗普不得不以「談判謠言」緩解國內輿論壓力,甚至試圖將中方拖入「談判陷阱」,以爭取時間調整策略。

特朗普的「服軟」假象,不過是貿易戰進入僵持階段後的輿論攻勢;中方的「打臉」回擊,則是基於國家實力與制度自信的戰略反制。這場博弈的終局,不取決於誰的聲量更大、誰的表演更精彩,而取決於誰能堅守底線、誰能將戰略定力轉化為實質成果。

作者:時事評論員 林暉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