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核專家郭天覺傳奇一生
是港澳年青工程師榜樣

2025.04.11 18:22 博客 獨孤帆

中美貿易戰已去到埋身肉博的階段,成為全世界焦點。美國政府向全球與它有貿易來往的國家開徵所謂「對等關稅」,但就突然暫停肯妥協的國家的額外關稅,卻瘋狂地向不屈服的中國繼續加碼關稅,顯然想拉攏這些國家合力圍堵中國。中國當然「奉陪到底」,推出多項反制措施。身在風口的香港自然也大受影響,這令不少人擔心,香港前景堪虞?

但有危就有機! 香港有國家作為強大的後盾,以及有「一國兩制」所提供的靈活優勢,只要團結和沉住氣,強化「內聯外通」的優點,香港定能走出困境,與國家一起邁向更美好的前景!

筆者最近在朋友聚會中認識一位當年有份參與我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建造的工程師郭天覺。他後來移居香港,在國家開放政策的引領下,借助自己的專業,華麗轉身成為商界名人,為國家和香港作出貢獻。

我從郭天覺老先生身上看到上一輩中國知識份子的學養、堅毅、樂觀和愛國心。也因為當初有這一批優秀人材的奮鬥,新中國最終能排除萬難打下堅實的基礎,取得後來舉世觸目的進步。他們苦盡甘來的成就和貢獻,是值得現在條件遠勝當年他們的港澳新一代學習。

從郭老口中,我得知更多當年國家如何在一窮二百的環境中,以及被美蘇兩大強權的技術封鎖下,藉著一班熱愛家國的青年才俊的刻苦奮鬥,一步一步地提升軍備,變成有實力和有底氣抗衡世界強權。

郭老有份參與國家研發第一艘核動力潛艇。 因爲中國是繼1964年10月成功試爆原子彈之後,再在幾年後成功研製成核潛艇,建立起強大的海上核反擊力量,令美蘇兩大霸權不敢輕視,奠定中國的大國地位。

正因為國家後來的軍事實力提升,連美國都要與我國合作共同抗蘇,我們才能在上世紀70年代末爭取到一個和平環境全力發展經濟。 事實證明,在官民一起努力下,中國在短短40多年的時間內就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經濟奇蹟。 後來移居香港的郭老也憑著他的學識、經驗和國家改革開放所提供的機遇,由核専家華麗轉身為商界名人,為國家、為香港、為自已拼出一片天。

郭老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主修原子物理,是該大學的優才生。國家在1958年批准立項研發核潛艇。 郭老説原本前蘇聯答應幚助中國發展核潛艇。 但蘇聯領袖赫魯曉夫後來改口,推説中國沒有能力掌握核潛艇技術,不如雙方建立聯合艦隊,而中方要開放旅順和青島供蘇聯核潛艇使用,中國也會獲得蘇聯的保護。 但毛澤東堅決反對成立聯合艦隊。

另外,筆者也翻查了歷史資料,中蘇兩國曾商討在中國境內共同建設一個超長波電台,以供兩國海軍在南太平洋活動時作指揮之用,使用權蘇方佔七,中方佔三。這項建議惹怒了毛澤東,他拒絕接受這些苛刻條件。後來,兩國再商議,最後的協議是「長波電台由中國自己建設,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隨著兩國在1959年交惡,蘇聯在計劃開始不久就撤走專家,但我國最終也在1965年自行完成這個項目。

眼見蘇聯開始從核技術方面封鎖中國的兩彈(原子彈、導彈) 和核潛艇的研發,毛澤東發出一句豪情壯語:「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弦外之音就是無論如何都要盡快研發成功!

郭老説,中央於是召集百多名大部份是1958-1965年國家培養的優秀大學畢業生,集中攻堅核潛艇項目。他説當時這項計劃是國家機密,與家人見面時也絕不能透露,直至30多年後才解封。而這個項目除了郭老參與外,還包括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和兩位副總設計師趙仁愷和黃旭華。

郭老説,第一艘核潛艇「09」工程花了五年研製成功,1970年下水試航,1974年「八一」建軍節正式交付海軍使用。他補充説,中國核潛艇發展至今,早已攻克了靜音、降噪和隱蔽等幾個重要的難題。特別是核潛艇採用了有「中國電磁彈射技術之父」馬偉明的電磁技術,以及我國獨特的無軸泵技術之後,潛艇的靜音性能比美國的還優勝。事實上,去年底才曝光的093B 核潛艇,無論在艇身線條設計、減低航行阻力和噪音方面均有重大突破,令其隱蔽性更強,是中國另一個彎道超車的成就。

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式推行。 面對電力供應長期無法滿足工商業發展和民間生活所需,廣東省經常要「停三開四」,嚴重影響民生。 國家於是推動將核潛艇的核反應堆技術「軍轉民用」,並決定在廣東省建造第一座商用核電站。 而郭老當時已被調派往核工業部,主管核動力,於是順理成章被委以重任,成為科技核電局副總工程師,由彭士祿負責的一支「十人專家組」的帶領下,為國家首座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做開荒牛,與香港中電、法國和英國等代表展開談判。

因爲郭老的核能知識豐富,獲各方合作夥伴信任。 他也因此獲香港的光大集團首任董事長王光英賞識,力邀他做助手,於是步入商界開展另一番事業,先後出任多家香港與內地財務、證券及投資公司董事或高級顧問。

80多歲的郭老聲音洪亮,精神矍鑠,移居香港快40年了,現時仍兼任多個國際核能組織重要成員和顧問,繼續無償地為國際核能合作提供幫助,一生為核事業和國家作出貢獻。而他與一衆當年為祖國付出青春和心血建設國家的青年才俊成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福份,他們的貢獻值得我們銘記於心。

郭老的傳奇故事對香港年青人有一定的啟發性。 香港經歷過2019年的大亂之後,以及看到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虛偽和衰落,本地年青人應該好好思考如何運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報效國家和特區政府,也同時為自己劃出艶麗的彩虹。

中央一直賞識香港和澳門的科研實力,認為在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都深具競爭力。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擁有5所全球百強大學及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在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研發都具有全球影響力。在「一國兩制」下,港澳能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例如深圳、廣州等高校的科研資源互補,並能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與歐美頂尖機構(如MIT、斯坦福、劍橋等)緊密合作,聯合發表論文和開展項目。 而香港的北部都會區、科學園、數碼港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都是吸引全球的科技企業和人才的聚腳點。

此外, 港澳兩地的大學在國家航太科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深空探測、衛星技術、航太人才培養等方面貢獻顯著。兩地多所大學都有開設與航太相關的本科及碩士課程,每年為國家培養逾100名航太專才。國家第四批太空人選拔更首次納入港澳載荷專家。未來,隨著更多國際合作項目的推進,港澳的航太科技角色將更加重要。

港澳在中央和兩個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前途無限。兩地年青一代只要努力強化「一國兩制」的優勢,以郭老等前輩作為奮鬥的榜樣,必然會闖出一片天。

註: 本文是修正版。

文章部份資料取材自大公·文匯電子報2015.12.20一篇人物專訪《郭天覺核心為家國》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大公文匯

https://dw-media.tkww.hk/epaper/tkp/20151220/TXT_JPG/gw-51.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