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網絡問診是好事需規範

2025.01.15 23:00 博客 林暉

近日,一則關於「網上平台醫生文字診斷批處方藥」的報道佔據了報章的頭版,批評這種做法過於「求其」,可能危及病人的安全。閱讀完這篇報道後,我感到有些困惑。雖然我並未在香港使用過報道中提及的網絡問診平台,但在內地,網絡問診和開藥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對於一般的疾病,通過網絡問診開具處方藥的做法已經十分常見。何必大驚小怪呢?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現代的西醫診斷方式已經不會把脈,甚至聽診也很少。大多數時候,醫生是通過詢問病人的症狀來進行診斷的,例如問病人有沒有發燒、咳嗽、痰多不多等。這種診斷方式,無論是現場的語言交流,還是遠程的文字或視頻溝通,其實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當事人本身沒有病,卻想騙取藥物或病假證明,那麼對於普通的感冒、頭痛、失眠等疾病,醫生在現場同樣無法準確判斷當事人是否真的患病,一樣會開具藥物和病假證明。問題的關鍵在於,現場問診的成本較高,需要支付數百元的診金,而網絡問診則可能更加便捷和經濟。

內地的網絡問診平台已經發展了多年,這一類平台多如牛毛,既有收費的,也有免費義診的,同樣可以開具處方藥。甚至在淘寶、京東等網購平台上,也可以通過平台的問診服務後開具處方藥。這種做法已經相當成熟,並且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和接受。當然,網絡問診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因此有一些必要的措施必須得到落實。首先是實名制,當事人必須進行登記,提供身份證信息;其次是醫生在開具處方前,必須詳細詢問患者的禁忌、藥物過敏史和疾病史。這些都是常規的做法,無論是現場問診還是網絡問診,都應該得到嚴格執行。

政府主動規管保護新技術

回到香港的情況,網絡問診平台的出現本來是一件好事,它可以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經濟的醫療服務。然而,問題在於政府是否做好了監管工作,是否制定了完善的規矩來規範這一行業。如果政府沒有做好這些工作,那麼就應該盡快補足短板,讓網絡問診平台在有規有矩的環境下運營。香港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新事物出來了,政府不及時去推動、去規管,等出了一些問題之後,社會上的保守派就一味去否定該新事物,將之一棒子打死。這裡政府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政府應該對新技術敏感,主動跟進其發展狀況,主動去規管。政府做好了,大家就不會去否定新事物。

對於網絡問診,政府應該加強監管力度,制定更加嚴格的規範來約束網絡問診平台的行為。例如,可以要求平台必須實行實名制登記,嚴格審核醫生的資質和經驗,規範問診流程和診斷標準等。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強對患者的宣傳和教育,讓他們了解網絡問診的風險和注意事項,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我們應該正視網絡問診的良性發展,讓更多人受益於這一新興的醫療服務模式。

作者:時事評論員 林暉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