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港人北上徵收陸路或海陸離境稅的討論,最初由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和政治團體提出,其核心目的是希望通過增加北上成本,促進港人在本地消費,從而提振香港經濟。然而,這一想法在特首李家超的最新《施政報告》後的記者會上遭到了明確的拒絕,他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一提議「不切實際亦不應該」。這一表態,無疑為這場持續已久的討論畫上了一個句號。
從表面上看,徵收離境稅似乎是一個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案,旨在通過經濟手段調節港人的出行選擇。然而,深入分析後不難發現,這一提議存在諸多問題和不公。首先,它忽略了香港與內地之間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繫和人員往來。隨著大灣區建設的加速和「一國兩制」政策的深入實施,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對港人北上徵稅無疑是在人為設置障礙,不利於兩地經濟的共同發展和民眾的交流互動。
其次,徵收離境稅在操作上也會面臨諸多困難。目前港人北上的交通費用已經相當混亂,不同的口岸和交通工具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以東鐵線為例,上水站至羅湖/落馬洲站的高昂車費,實際上已經構成了一種變相的陸路離境稅。這種不合理的收費不僅增加了港人的出行成本,也損害了公共交通的公平性和效率。
然而,另一方面,政府在某些口岸和交通工具上提供的補貼政策,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例如,在蓮塘香園圍口岸,長者乘坐B字頭巴士北上僅需支付2元,其餘車費由政府補貼。這種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長者的經濟負擔,但也引發了新的問題。由於補貼政策的吸引,這些巴士在高峰時段經常人滿為患,甚至出現了飛站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乘客的出行體驗。
更為複雜的是,不同的口岸和交通工具之間缺乏統一的收費標準和管理機制。例如,前往皇崗口岸的巴士由於是外判給其他公司的專營巴士,並沒有享受到2元的補貼政策。這種差異化的收費體系不僅讓乘客感到困惑和不滿,也損害了公共交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徵收離境稅還是提供過度的補貼,都不是解決港人北上交通費用問題的根本之道。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統一的收費體系,既能夠反映交通成本的真實情況,又能夠保障不同乘客群體的利益。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強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適度,從而吸引更多的港人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此外,政府還應該積極引導和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交流和人員往來,為港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通過加強兩地之間的合作和互動,不僅可以推動經濟的共同發展,還可以增進兩地民眾之間的瞭解和友誼。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sc/realtime/article/1945181/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