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利用中西文化匯聚優勢 解決大灣區融合必經之痛

2023.11.18 16:00 博客 曾財安

因為歷史原因,香港97回歸之時盡收天時地利人和之福,坐擁龐大財政盈餘,同時集中央三千寵愛於一身,一時間成為天之驕子,羨煞旁人。不過,禍福從來都是一對孿生子,有一利必有一弊,香港市民因此而變得驕傲、自大、自滿,以為在一國兩制這個特殊時代的國策下,大地永遠在自己的腳下,特區的富貴可以永享,不知不覺就變成龜兔競賽中那只睡覺的兔子。

自特區成立以來,曾經不少政府官員智術短淺、鼠目寸光,總以為殖民時期學會的那一套管理本領乃是萬世靈丹妙藥,死抱住不放,事事因循守舊,完全忘記了最關鍵的戰略發展部署,幾乎把老本啃光。另一方面,香港整個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來不放在心上,以為這只不過是中央的一個動聽的政治宣傳口號,所以對這個既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又能收市場經濟靈活調整之利的制度毫無認識。26年匆匆過,內地與香港強弱之勢完全逆轉,自今年復常以來內地特別是深圳的優勢赫然浮出水面,香港才如大夢之初醒。

回歸以來,陸港兩地的融合的步伐就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大家只要把1997年時的情況與今天相比,就知道此言非虛。於2019年那一場外敵加內奸挑起的顏色政變被捏碎之後,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被洗腦,對國家認識不夠,甚或充滿誤解的情況非常突出。有見及此,在中央的統籌下,特區政府加快了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步伐,重大的措施就有推出香港青年大灣區就業計劃、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港車北上、豁免長者領取福利金居港要求等等,極大地方便及促進了香港市民北上的動力。至於廣東省推出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深圳的60歲香港市民免費乘搭地鐵巴士等措施,也讓香港市民生出了濃濃的陸港一家親感覺。

不過,在陸港走向高度融合的過程中,兩地在各個領域的貼身競爭,兩地市民的消費選擇偏差突出,自然會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如果特區政府官員眼光遠大,懂得未雨綢繆,宏觀地早做部署,以香港獨特的歷史底蘊來優化特區的競爭力,盡取兩地融合之利而避免其負面效果並不困難。遺憾的是,大部份的寶貴時間與精力就虛耗在過往的政治漩渦當中,現在雖然已經醒悟,知道需要急起直追,但滯後性現象已經出現,要扭轉實在需要加倍努力。

上星期,特區政府發表了對2023-24 年全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測,數字由8月時的4-5%向下大幅度修訂至3.2%,下滑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實在不容樂觀。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表示,在今年餘下時間,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統計數字卻似乎在告訴我們另外一個故事。在11月的首15天,北上深圳及大灣區各城市購物消費的香港市民每天超過25萬人次,南下的內地旅客則只有日平均7萬多人,走勢與疫情前徹底相反,完全在特區政府官員及香港社會的意料之外,而且此消彼長的態勢越發明顯。

首先,內地與香港先天就不在同一個比較級別,內地的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4個億,香港則只有區區的1100平方公里,人口740萬,如何相比?一直以來,香港主要靠金融、貿易、服務、旅遊等產業來賺取收入,加上社會開放比內地早十多年,又滲入了英國文化,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商以及內地商人到來做生意,使到資金滾滾而來,地產業一枝獨秀。

內地很多方面已趕超香港

但是,隨著國家的深化改革開放,內地的後發先至效果越來越明顯,香港的歷史優勢逐漸減低。香港是一個免稅城市,一直以來都是歐美工業產品的集散地,被內地旅客視作是購買外國高端貨品的最佳地方。不過,隨著工業製造能力的全面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大多數高端商品如手機、無人機、家電等的製造國,產品的性價比極高,最近就連汽車業也全面崛起,傲視全球。在一國層面,這是我們中國人值得高興的事,但大勢所趨,這就代表內地旅客來香港購物的意欲大幅度減少,零售業怎會不受到影響?

最近,有幾位內地旅客來港拍攝一輯視頻,以第一身的角度介紹香港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視頻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香港百物非常昂貴;一個100平方公呎的三星級酒店房間要賣到500多元港幣一晚,周末時段的價錢則翻倍,達到1000多元一晚,一碗普通的麵食動輒要50-60元一碗,讓旅客咋舌。用同樣的價錢,旅客可以輕鬆地在深圳住進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吃上好幾碗面。

香港的生活必需品大部份來自內地,加上一些商人在經營上謀取暴利,導致深圳的物價比香港便宜一大截,加上產品選擇又多,食物新鮮美味,使香港的餐廳、酒樓在起跑線上便處於一個不對稱的態勢,根本無法競爭。多年前,香港各行業從業員的整體服務態度本來處於一個比內地猶勝的水準,但近年來已經被比了下去。一個主打吃火鍋的內地飲食連鎖公司的無微不至服務態度引起了這方面的嚴重內卷,互相比拼之下使良好服務態度成為風氣,令香港相形見絀。凡此種種,難怪大批市民天天往深圳湧,樂此不疲。

宏觀地看,陸港兩地市民的消費走勢逆轉,乃大灣區融合必經之痛,但也有香港本身缺乏危機感,步伐邁得不夠大的因素。正所謂危中有機,特區唯有從自身獨特的歷史背景為出發點,把中西文化匯聚的優勢加以利用和發揮,才是解決困境之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www.stheadline.com/realtime-finance/3207354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