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基辛格百歲高齡訪華 精神可嘉中國人銘記

2023.07.23 12:00 博客 獨孤帆

正在訪華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世界級外交家和戰略家。他以百歲之高齡,在沒有任何官職的情況下,仍風塵僕僕為和平而奔走於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實在令人敬佩。

此事反映出由台海風雲、南海對峙、俄烏戰爭和朝鮮半島危機等衝突形成的國際形勢已非常險峻,連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都要在自己垂暮之年請纓去中國,希望可以拉攏中美兩個大國改善關係,化解危機。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要一個百歲老人親自遠赴重洋擔當這個重任,突顯當今美國缺乏從適當的戰略高度考慮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人材。現時美國朝野中有的只是恐懼中國強大,為迎合國內仇華民粹而制訂反華政策的短視政客,以致無法打破中美博奕的困局,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之餘,也令世界局勢逐步陷入戰爭的危機。

中美博奕經過之前兩國元首的視像通話和相關官員跟進會談後,美方仍「講一套,做一套」,繼續打壓中國,令中方收緊談判之門。基辛格深明,既然美國當今政府官員未能打破談判僵局,以自己在中國人心中德高望重的地位,他本人是不二之選。相信這也是他這位被國際推崇為「中國通」,曾到訪中國近百次的老人家的情意結-在有生之年為自己開創的歷史成就劃上一個完美句號!

美國國務院和白宮先後表示,基辛格今次是以平民身份訪問中國 ,並不代表美國政府。而此際適逢俄烏戰事演變到一個更殘忍的階段、中美軍方高層長期不接觸但又經常較勁,增加軍事誤判的風險,以及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升級,基辛格必然感覺若不盡快訪華,國際形勢可能會迅速變壞,所以願意承擔向中美雙方在此重要時刻傳遞關鍵訊息的責任。

基辛格1971年7月和10月兩度秘密訪問中國,之後促成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正式訪問中國,最終達成中美建交,塑造之後50多年的世界格局,影響深遠。他又以超卓的政治智慧推動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以色列和埃及停火。

去年八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理中方強烈反對下竄訪台灣,北京之後中斷了兩軍高層的接觸 ,期間美軍在南海頻頻與中國軍方較勁,雙方擦槍走火的危機大增。

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以及美國總統氣候特使克里近期先後訪問中國,但都只獲中方冷淡接待。反而多位美國商界高層卻獲中方熱情接待,突顯中方刻意冷待美方官員, 緣於美方過往多次會面後卻出爾反爾的霸淩作風。

而作為「中國老朋友」的基辛格到達中國,就獲得高規格的接待,並且安排在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會面,即他當年首次訪華時面見中方領導人的地點,寓意特殊。基辛格第一天與被美國政府制裁的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會面,之後又分別獲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以及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中方尊崇基辛格之餘,也借此再次向美國官員傳達美方沒有資格以高居臨下的姿態與中方談判的立場。

推動美中關係朝積極方向發展

外交部公佈,習近平與基辛格會面時,讚揚他過往在推動中美關係和中美兩國人民友誼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希望他「和美國有識之士繼續為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確軌道發揮建設性作用」。而基辛格也回應,應該遵守中美建交時的「上海公報」所確定的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推動美中關係朝著積極方向發展。

而王毅則向基辛格闡述了台灣問題的立埸,「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如果美方真心希望台海穩定,就應該用行動明確公開反對「台獨」,與「台獨」分裂行徑劃清界限。基辛格則表示,美中保持穩定關係,事關世界的和平、穩定和人類福祉,而試圖孤立或隔絕另一方都是不可接受的。

作為資深的外交家和戰略家,相信基辛格和我國領導人就中美關係、台海形勢和南海對峙等敏感問題私下交流得更深入。而美國白宮發言人柯比表示,基辛格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能獲得中國高層接見,反而美國官員郤未能,實在遺憾,但美方也期待之後能聽取基辛格訪華期間所「聽到的、學到的和看到的」。

基辛格以100歲高齡仍不辭勞苦為中美關係重回正軌奔走,值得世人敬佩。但他畢竟年事已高 ,而且不再擔任公職,加上又不是民主黨人,拜登政府對他從中國傳回來的話會否重視? 會否對打後的中美關係有正面的影響?

但這一切都不重要了,他對自己國家的付出,對中國人民的真摯感情,以及對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貢獻,中國人都會銘記於心!

 

原圖:影片截圖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