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必須對「抑鬱症」加強認識

2023.07.10 23:00 博客 微塵

最近,國際級的歌手李玟(Coco)因為患上抑鬱症在家自殺,並在多日之後離世。這是一宗悲劇,但在娛樂新聞上的報道就等同被渲染,所以市民必須對 「抑鬱症」加強認識。

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現了另一宗「殺嬰罪」的審訊及判刑。一名母親因為控制情緒的困難,將初生的兒子擲下天橋,控罪是「殺嬰」,更正確的因由就是因為「產後抑鬱」而導致「殺嬰」。

兩宗案件都是人間悲劇。後者的主審是負責國安法的杜麗冰法官,判刑絕對人道,而判詞亦感人,這位母親只被判接受感化兩年。被告有複雜的童年,而且身陷人生逆境,市民都希望這位母親能夠離開陰霾重新上路。

不過,市民仍然對「抑鬱症」的認知尚有一些差距。

「抑鬱症」是「精神病」的一種

事實上,不少市民都不明白「抑鬱症」是「精神病」的一種,病因可以有不同的理由,但主要是患者的血液中缺乏「血清素」,等同電腦中的CPU運轉失效,即使要去補充「血清素」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病人先要接受「認知訓練」(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以及按時食藥就至為重要。患者身傍的家人及朋友更不可以信口雌黃,隨便講句「睇開啲」及「正面啲」,就以為可以防止悲劇。

因為身患抑鬱症的病人「身不由己」,類似被不能逆轉的負面思想所籠罩,是一厥不振不能自拔的危機。

去理解自殺的危機,可以通過個案數字的對比。究竟每年的兇殺案,或致命交通意外,還是自殺的死亡率較高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在香港,平均每年的兇殺案只是20多,但不到30宗;交通意外導致的傷亡可能是120宗左右;但自殺的死者往往是900多名!特別在第五波疫情下,在短時期之內出現每日4.1人自殺的紀錄,更遑論企圖自殺或服藥過量的所謂意外事件。

「抑鬱症」是下一個的最大危機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抑鬱症」將會是下一個世紀殺人於無形的最大危機。特別是孕婦因懷孕時身體荷爾蒙變化而產生的病徵。所以今次的輕判是極為人道的做法,而「產後抑鬱」的危機是存在的。

藝人承受的壓力也巨大,也許是「不許人間見白頭」的苦惱,從國語片年代的林黛、樂蒂到現代的翁美玲及及「哥哥」張國榮,都是抑鬱症的例子。我們要正向地面對「抑鬱症」,緊記「防止自殺人人有責」,也是每一個香港市民的道德責任。輕佻與誤解,都是導致悲劇的因由。

然而,「自殺」雖然是人間悲劇,也是見證人類最高尚情操的機緣。究竟在危機下,我們要選擇麻木不仁,還是要更正向地面對「抑鬱」,以及一切逆境?這是一個挑戰!有了強大的信念,即使「窮途末路」,也可以變成「勢如破竹」,讓我們無懼亦無悔!

生命不能逆轉,而拯救生命就是警察的責任!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