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外國領導人有意訪問中國,與中國外交部溝通過後,中方都會發出邀請。像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我們外交部的措詞就是「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不過,標榜與馬克龍一起訪華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雖然在歐盟地位崇高,但中方用字史無前例,說「經中歐雙方商定…訪華」。這個「商定」相當有水平,明確表明中方的立場與態度:我沒有邀請妳,但妳覺得要來,我也不會拒絕。
筆者甚至覺得,「商定」反映的是「不歡迎暗瓦底美國代言人訪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活脫脫的美國親密朋友。在很多人眼中,她是美國的附庸、跟班、代言人,更有可能是代理人。這可不是空穴來風,馮德萊恩高調地與美國走得很近,近到連歐盟內的同事們都受冷落。
去年10月,外媒《Politico》有一篇報道寫得很有意思:馮德萊恩「自上而下的做法使她得到了華盛頓的青睞,但卻疏遠了布魯塞爾的同事」(European Commission chief’s top-down approach has endeared her to Washington but alienated colleagues in Brussels.);「當她試圖通過其他歐盟政策優先事項時,她的做法以及她與華盛頓的密切關係可能會給她帶來困難」(There’s the danger her approach, and her close ties to Washington, could store up difficulties for her when she tries to get other EU policy priorities through.)
身為歐盟委員會主席,竟然給公眾「重美輕歐」的趣怪感覺,相當不得了。歐盟中人內心應該都想問:馮德萊恩代表的是歐盟還是美國?
更有趣的是,馮德萊恩訪華前夕,化身美國大聲公,用上美國的論調來批評中國,令人側目。連外訪前作狀扮友好的基本禮儀顧不上了。以歐盟代表身份訪華,說的卻是「美國話」,令人更奇怪。筆者胡亂猜測,不知道美國交了多少個任務給馮德萊恩呢?
想起2021年,馮德萊恩訪問土耳其時的「梳化門」小花邊:她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不獲安排座位,引發歐盟與土耳其的口水戰。同一個主角,今日遭到中國外交部破天荒不是「邀請」,而是「商定」到訪中國。第一次外交意外可以推說是針對,第二次外交意外又可以說甚麼?直接點說,事件集中發生在馮德萊恩這個人身上,為甚麼?
馮德萊恩來中國,是為了幫美國看牢法國總統馬克龍?抑或是幫歐盟說話?不知道。但有外媒報道,馮德萊恩打算競選北約秘書長,果如是,她的心怕且早已不在歐盟,而是索性公開做美國跟班了。你懂的,北約就是美國的玩具。
俄烏戰爭,歐盟明明白白地被美國當眾割韭菜,現在歐盟高層中出了這麼一個心繫美國的大人物,歐盟長年搞不起,是不是因為一直所非人?
原圖:Ursula von der Leyen Twitter影片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