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維基及新聞報道,執掌港台的廣播處長梁家榮是美國籍,香港電台到底有多少人揸住外國護照,拿中國香港納稅人的糧餉,佔據政府電視及電台頻道,日日夜夜向香港市民挑撥離間,還不斷在瘟疫中散佈撕裂香港的言論?
香港電台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監管,局長邱騰華是問責官員。據2002年4月17日政府公報,時任行政長官的董建華指出引入「問責制」的目的是:
我們所以要推行「問責制」,是要使到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能夠為他們的施政承擔起責任……
這些官員將不會是公務員,而是以合約方式聘用的問責主要官員,年期為五年……
行政長官有需要時可以終止他們的合約……
實行新制度,是每個問責官員要為自己的政策範疇承擔責任……
簡單來說,問責制官員做得不好,就要炒!
邱騰華抗疫不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口罩、廁紙到大米,哪一樣不是屬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的?哪一樣邱騰華管得好?
物價失控,飆升廿倍,供應緊張,通宵排隊!瘟疫陰霾下,市民還要長期活在必需品短缺的恐慌中,長者冒嚴寒排隊老淚縱橫,沒口罩驚染病,沒米沒飯開,連廁紙衛生巾都要搶,甚至發生醜出國際的「持械搶劫廁紙案」,香港還有臉見人嗎?為何邱騰華一點都不感到羞恥?市民給他的每個月33萬(2017年數字)人工是扔進鹹水海了嗎?
香港電台反中亂港不是一日兩日的事,而是回歸至今22年每一分每一秒,一直不遺餘力在禍港害港,沒有政府官僚的姑息,沒有邱騰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香港電台敢這麼大膽嗎?疫症當頭,經濟衰退,還要縱容香港電台從早到晚挑撥離間,縱容《頭條新聞》抹黑警隊,製造香港內部紛爭,還嫌香港不夠亂嗎?還嫌香港人不夠艱難嗎?
2月初,一盒口罩被炒到988港幣,多個政黨看不過眼,建議規管口罩市價,要求合理,泰國和馬來西亞早有類似法例。
2月10日早上,葉劉淑儀指政府正研究對口罩限價限購,政府當晚立即否認,不僅說無計劃規管口罩價格,甚至認為此舉會適得其反!
次日,《明報》引述葉劉反駁政府:「好明顯係有啲政策局唔肯做嘢,律政司又唔得閒研究,政府有研究過,點會無研究過,咁多人提。」不言而喻,「不肯做嘢」的就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邱騰華難辭其咎!
更令人髮指的是,為何政府連「出口術」幫市民都不肯?為什麼當晚就要否認呢?如果政府不否認,囤積口罩的奸商最少會惴惴不安,會擔心如果政府真的立例管制利潤,到時出不了貨,就麻煩了,變了「坐艇」。於是奸商會降低零售價,力求盡快將手上的口罩出貨套現,免被套牢。如此一來,市民就能買到比較便宜的口罩。
政府如果長期表示正在積極考慮「立例監管口罩市價」,奸商內心必定更加不安,市民就更得益。同時,套用經濟學原理,「口罩炒家」的期望會因為政府打算立法而改變,他們預期未來口罩價格會下跌,現在就不會繼續在高價位搶貨,如此一來,政府在市場搜購口罩就容易得多。
對於想設廠生產口罩的商人來說,不會因為政府要管制價格而停止去買機器買材料,因為政府立例已經保障了「合理利潤」,例如售價比來貨價高10至20%,立法影響的只是那些囤積居奇炒賣口罩的不良商人。再者,剛剛買了機器的口罩生產商,既然願意投資生產口罩,那就不是看現在一兩個月的短缺來謀利,看的不是短期暴利,必定是看長線,機器需要時間回本,做口罩是長遠生意,回本期會定在兩年以上,所以政府說什麼根本不會影響他們的設廠意欲。
綜合以上各點,明顯以邱騰華為首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已經偏離了「以民為本」的原則。君不見澳門、台灣、新加坡都有口罩配給或銷售機制,保證每個市民獲得最低數量的口罩,或者以合理價錢購買口罩,但在香港,弱勢社群反而一個口罩都沒有!
商務及經濟局「唔出手」的結果就令有限的口罩被爭奪,搶得到的一定是身強力壯的、有錢的、有資源的人,但在疫症中最需要口罩的是老人、體弱者、窮人、病人。防疫的第一步就是掩住病人口鼻,避免他們傳播細菌;同時保護體弱者口鼻,避免抵抗力差的他們被感染。而不是身體健壯者搶了一大堆口罩,每日換三個,或者讓奸商囤積居奇!
新型肺炎持續肆虐,商經局轄下各部門與抗疫救經濟息息相關,例如疫症重創旅遊業,專責統籌政府內部各項發展旅遊業事務的旅遊事務署就隸屬商經局。
如果邱騰華根本無法以香港市民為念,管理好自己部門,控制好下屬表現,令香港電台履行「官媒」責任,那就請他辭職,切勿貪戀權位。行政長官也應該大刀闊斧,履行「問責制」精神,炒了邱騰華!
原圖:RTHK圖片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486277-20191015.htm?spTabChangeable=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