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彩」又稱「逗彩」,創燒於明宣德年間,基本上是以釉下青花在器皿上描畫輪廓,以1,300°C 燒結,再以釉上五彩於其上雙鉤空間填彩及繪畫紋飾,再入窯以800°C 燒成;即是以青花和五彩結合的一個新品種。鬥彩以沉穩色調的線條加上絢麗的色彩,互相輝映之餘卻又渾然一體,爭妍鬥豔之中卻又逸趣盎然,故名「鬥彩」。
北京故宮藏康熙鬥彩花盆 (左) 及 畫缸 (右)
按成書於乾隆年間有關景德鎮窯瓷器業的劄記著作《南窯筆記》,對鬥彩另有釋義:「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即是基本上是以技術角度做分野,如用青花鉤輪廓,用青花作畫面藍色,其他顏色後繪,這種畫法叫「鬥彩」。始用青花雙鉤畫線條,在空間填入彩色者,叫「填彩」,若不用青花鉤線,光用彩色繪畫,就叫「五彩」。
北京故宮藏康熙鬥彩雉雞牡丹圖碗及底款
明代鬥彩以成化時期的最受推崇,而康熙鬥彩瓷器則是繼成化之後的另一個高峰。清朝到康熙時期,社會隱定,經濟興盛,瓷器方面,無論官窯與民窯均有很大的發展。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康熙鬥彩瓷正值復興時期,製作水準很高。
清三代的鬥彩瓷器,其總產量倍多於明代,而其精美度亦堪與其中最佳者成化鬥彩媲美。然而清代鬥彩相對成化鬥彩之所謂「葉無反側」、「四季單衣」等基本簡卓風格,繪工更精準,更細緻,圖案性更強。
康熙鬥彩碗 (左) 及鬥彩杯 (右)
康熙官窯鬥彩瓷胎體輕薄、堅緻精密。釉料純凈,細白滋潤,白中泛青。釉面與胎體結合緊密。但康熙民窯鬥彩早期胎質較粗糙,釉質粗松,口沿有流釉、縮釉現象。而當時的瓷器造型,大多以日用瓷為主,例如盤、碗、杯、碟、罐、瓶等。瓶形梅瓶、玉壺春瓶、葫蘆瓶、盤口瓶等。碗有倘口碗、笠式碗、墩式碗等。杯有雞缸杯、鈴鐺杯、高足杯等。花盆形狀有四方、六方、圓形、海棠形、菱形等。文房用具別有筆筒。而紋飾方面則以花鳥、花果、花蝶、魚藻、荷塘、鴛鴦、壽桃、嬰戲、牡丹、三友、花蝶、瑞獸、八仙、高士、龍、鳳、鹿、鶴、竹、壽、蝠等傳統題材的主。
康熙鬥彩瓜果龍紋蓋罐 (左) 及魚化龍紋鬥彩盤 (右)
康熙鬥彩色彩豐富艷麗,當時創製了橘紅、黑彩、翠綠等新彩。施彩方式多用平塗、點彩、覆彩、加彩、填彩、染彩等。以色彩的深淺、濃淡表現出層次、立體和透視。康熙鬥彩尚有一特式,譬如藍色以釉下青花表現,本來與釉上五彩結合,就是鬥彩。但康熙鬥彩裡的紅色,多不用紅彩而用釉裡紅,同時與青花和釉上彩結合。尤其是釉下青花與釉裡紅,雖然要求燒成溫度不一樣,唯難能可貴的是,成器紅、藍二色不發黑,不沾染,不模糊,使康熙鬥彩的色彩表現更艷麗嬌俏。
康熙鬥彩魚藻鴛鴦紋碗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康熙仿成化鬥彩嬰戲紋盤)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